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一切艺术的本质,都在于使观众感到振奋和喜悦。文学是艺术的一种,本质也是这样,它同个人和国家的存亡没有什么联系,完全脱离实际利益,也不一定能穷究什么智理。所以,从它的功用上来看,在增进知识方面,不及历史书册;在劝戒人群上,不如格言;在使人发家政富方面,不及工商业;在获取功名上,不如毕业文凭。不过,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学,人们便接近究满了。英国诗人道登曾经说过:“世界上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我们观看、诵读以后,对于人世似乎没有什么裨益,这种情况是常常有的。但是,我们却喜欢观赏和阅读,就好像在大海中游泳,面前是茫茫一片,我们在波涛问泮游。当春们游泳究了,就会感到身心有了蓝化。而那大海本身,害仲上只是波浦涛飞,没有什么恩想感情,也始终没有给予我们什么救训和格言。但是游泳者的元气和体力,却因此而突然增强了。"所以、文学对于人生,它的功用决不在衣食、房屋,以及宗数、道德等之下。人生活于天地间,必定有时自觉勤奋势动,有时也会精神颓唐而逃惘;有时必须努力谋生计,有时也会忘记谋生的事情而去寻欢作乐;有时活动在现实世界、有时神驰于理想的境界。如果只是偏在一个方面努力,这就是不究满了。严寒的冬天永远存在,春天的生气就不会降临;虽然躯壳活着,灵魂却死了。这种人虽然活着,但是人生的意义丧失了。文学这种没有用的游泳,道理就在这种地方吧。约翰·密勒说:"近代文明,没有不以科学为手段,以功利为目的。”世界潮流是这样,因此文学的作用更加突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文学具有培育人们理想的任务和作用。

(摘编自鲁迅《摩罗诗力说》)

材料二:

鲁迅在1907年写作的《摩罗诗力说》,在鲁迅留日时期的写作中占有特殊位置。在这篇文章中,他开始张调以文学为药来救治国民精神。因此,在文学史上,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中的重要概念"摩罗诗力",既是其诗学原点,同时也是其精神原点。在范式转型的意义上,《摩罗诗力说》之于鲁迅,一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之于巢启超,都是他们从政治和思想学术转向文学的尝试。

鲁迅之所以选择诗这一体裁作为突破口,更多图为诗位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而"摩罗诗力"学说最能颠覆“温柔散厚,哀而不伤”的古典诗教传统。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说:“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而《毛诗正义》则说:“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已志而作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两相对此,就可以见出鲁迅的用意。古典诗教是要平衡人的心志,"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撰",而鲁迅武现代诗教却是要激发人的心志,"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平和之政,人道蒸也"。故而鲁迅别求心声于异邦,试图以摩罗诗派来改造中国诗歌,建构一种异质性的现代诗教。这个过程中,因为鲁迅必须同时应对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之间的思想和话语张力,做而其立论最终呈现出一种高启蒙于浪漫、以浪漫济启蒙的思想特点。

日本学者北岗正子在《鲁迅:救亡之梦的去向》中,也强调了以拜伦为代表的西方"积极反抗现实"的诗人对鲁迅一生的本质性影响。当然,借助"摩罗诗力",鲁迅更多想要挖掘的是浪漫主义诗歌中的反抗情神。可以说,"摩罗诗力"这一学说构成了鲁迅精神与文学的一个原点,他修其一生都保持着这种思想和话语张力。

【注】①撄:扰乱,千扰。

(摘编自王冬冬《作为诗人的鲁迅:诗与思想的艺术》)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