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历史试卷库
试题详情
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广大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方法,与以往士子被动地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而且科举制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与之前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不同。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赵家骥《中国教育通史(5)隋唐卷》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