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①明代诗人魏允贞诗云:“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在诗人眼中洞庭之水乃是天下水中第一,岳阳楼则为天下楼台之首。其实,无论是在地理意义上,还是在文化意义上,洞庭湖和岳阳楼自古以来都备受人们推崇。
②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等十几个市县。“洞庭”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近现代由于围湖造田以及自然泥沙淤积等原因,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等部分。目前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洞庭湖南边,有湘江等四水汇入,在北边,有松滋等四口与长江相通。它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有强大的蓄洪能力。
③洞庭湖因其浩渺而引无数文人墨客尽折腰,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洞庭湖的文化意义逐渐丰富起来。屈原是最早发掘洞庭文学审美意象的人之一,《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绘的洞庭湖边的秋叶飘零甚至还形成了中国诗学中典型的意象“木叶”。
④在有了岳阳楼之后,湖与楼相得益彰。首先从地理位置看,现存的岳阳楼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其次,历史也颇为悠久。它原是东汉末年鲁肃为练水军而建造的“阅军楼”,南朝时期改建成观赏楼台,被称为巴陵城楼。唐开元年间,进一步扩建此楼,始有“岳阳楼”之称。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楼因文因人而盛传四海。
⑤之后,岳阳楼屡毁屡建凡数十次。现在看到的建筑主要沿袭清代的形制与格局,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重建。主楼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的长方体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以榫卯结合,成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建筑中庸对称,纯木、飞檐、盔顶,自上而下,祥云缭绕、龙凤呈祥、四梁贯顶,体现了天、地、人合而为一。
⑥此外,楼内陈设着古今墨宝,盛载了名联、名诗、名文。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二楼正面墙上嵌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三楼悬挂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
⑦“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与岳阳楼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既是客观存在,也是文化与文学意义上的主观存在。湖与楼承载着中国传统士人的追求和审美况味,催化出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与文学经典。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