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II

 文本一:

故乡的烟火

冯积岐

我两年没有回故乡岐山了,有发小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能搪塞:远,不方便。其实,坐车才两个多小时, 况且,有高速公路,有高铁。地理上的距离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可以用遥远来形容,心的距离是无法计算、难 以形容的。坦诚地说,我和故乡心远了。

我必须承认,我习惯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不习惯故乡的恬静和安闲;我习惯了城市的雾霾和暧昧,不习 惯故乡的清爽和纯粹;我习惯了城市的忙乱和繁复,不习惯故乡的从容和简单。城市生活的习惯,一刀一刀地 削砍着我对故乡积累的情感。人的习惯太可怕了。就像波浪冲刷堤岸,一天天,一年年,连石头也会被咬碎的, 何况人?

暮春初夏时节,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岐山县陵头村。陵头这个村名,曾经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也 给我们村老实纯朴的农民们带来了虚空的自傲和毫无实际意义的荣耀。只有埋葬皇族的地方叫陵,而平民百 姓的埋葬地即使是一块宝地,也只能叫坟墓。我们村的人,住在什么人的陵头上?答案是,我们村就在西周皇 族的陵地附近。由此,我们村里的人断定,陵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的是当下,我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让故乡 的气息充盈我的血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由气息、 色彩和声音构成的,即使挂在墙上的一根鞭子、 立在院子里的一把镢头上,也洇漫着故乡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难以命名,却十分饱满,它是故乡的内涵。

小麦正在扬花,油菜结了荚。放眼望去,田野上浓郁的绿色,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得天空是绿的,空气也是 澄明的绿。庄稼、青草、树木默默地伫立,故乡是一片静态。这个时候的故乡,只能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 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行走在故乡的田间土路上,双脚被路两边的青草淹没了,咬住了。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渴望,挥动镰刀, 割它几捆子,背回家。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一把青草也很难在路边寻觅到,青草还没长到一拃高,就被人割走 了。现在,任凭青草疯长,不要说没有人割它,村里人恐怕想也不会想到,它可以喂猪喂牛;不要说家家户户不 养猪不养牛,村里人恐怕连割青草的镰刀、捆青草的绳子也没有了;不要说没有收留镰刀和绳子,连常用的铁 锨、镢头、锄头、木叉、簸箕、竹筛子等农具也看不到了。他们有的是电视、电脑、电冰箱和空调。我能 掂量到,故乡变轻了,变简单了,变现代了。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傍晚是一幅神秘而慵懒的图画,画卷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庄稼人把犁杖从

潮湿的泥土地中拔出来,吆着牛,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站在村街上的婶婶们,呼儿唤女的声音,和牛的叫声 相呼应。随之,街道上便有了柴草燃烧的清香味儿,放下农具的女人们开始做晚饭,一缕一缕的白烟,从家家 户户的烟囱里伸上去,又弯下来,飘出村庄,和田野上的氤氲之气相融合,在麦田上空舒缓地游走,给傍晚的 气息中增添了朦胧,增添了神秘——故乡似乎平添了几分难以解读的美好。

现在,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村街上的沉寂和城市里华灯初上的热闹形成强有力的反差。街道上空无一 人,坚硬的水泥街道,显得空旷而沉闷。故乡仿佛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看起来也美,但却不 在活物身上,但这也是我的故乡。 当我丢掉历史的参照之后,我会习惯改变了面貌的故乡的,既然,我能习惯 童年少年时的故乡,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文本二:

在作家们的笔下,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于是,故乡情结被物态化了, 在散文中便成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赏心悦目的图画,其色彩听凭作家们的情绪点染,或舒卷飘逸,或凝重沉郁, 或清新爽目,或幽隐朦胧。作家周同宾当学生时常嫌家乡人憨地薄,而当他从城市中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 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作家在一种“微醺”的情绪中展开了对故乡的描绘。

对故乡沦肌浃髓的感受与深情必然产生浓郁的诗意,而诗意的流淌又必然借助高度情化的物象,诗情画 意的境界由此而形成,这便是故乡情结在审美意义上的简单逻辑。故乡散文在取材上或讲述既往岁月,或描 述童年生活的乐趣,或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先天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写道:“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 S 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 。 ”这棵“驼背”榕树给作家的印象最为深刻,儿时 的游乐便由此而展开。作家对这棵榕树的分外有感情的回忆,难道不正是对故乡的苦苦追念吗?在故乡散文 中,作家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亲切回顾, 自然会撩拨我们的童心,让我们以此为参照去重温那彩虹般的岁月, 并由此获得情感的释放和精神慰藉。

(选自王开志《泛论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故乡情结》,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