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福”字早已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符号。春节临近,小福同学对“福” 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了解“福”字的来源与相关文化意蕴,她收集了不少有关  “福”字的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春节,人们习惯将“福”字用仓颉文、垂篆文、鲁篆文、钟鼎文等书于红纸上, 贴在壁、柜、箱、桶上面,俗信能招福运。人们现今习惯于在门上挂春联,中间贴“福”, 还要倒贴,“倒”谐音“到”,表示“福到”。

甲骨文里就有“福”字。字的下面是人的两只手,手的上面是个盛着酒的酒樽,酒樽上 面是个“示”字,义为祭台。这是表示人们在春节时手捧着酒樽在祭台前祭献祈福。现今写 的“福”字,仍是依照甲骨文的形体特征:左偏旁的“礻” 即“示”;右边的“” ,古 写为“”,是个盛着酒的长颈鼓腹的酒瓶。可见,“福”字的本义是在春节 (商称“祀”) 时以酒祈福。

古代,人们以酒祈福,是为求得“五福”。现今过春节,门上贴春联的横批常是“五福 临门”,也是传习着“五福”的含义。《尚书• 洪范》 中说: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 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贵、健康安宁、美好的品德和长寿善终为最 难得的五种福气,到了汉代,由于人们择吉避讳,便把最后一种福气改为“多子孙”了。

除夕这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团团圆圆就是福。

(节选自吴正格《 “福”字里的春节》,有删改)

材料二:

“福”字的演变

材料三:

春节临近,又该贴“福”字了,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 中国民协主席冯骐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冯骥才介绍说,在我国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 和土箱子 (即垃圾箱) 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 便巧用“倒”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 示福气 (也是财气) 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冯骥才强调说,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 “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端庄 大方,故应正贴。此外,冯骥才还强调,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 这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敬重与虔诚和对文化的虔诚。

(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四:

从文化的深层意义来看,中国人的“福”崇拜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其一是“祈福”,代表了一种祛恶扬善的“向善之心” 。祈福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是对“善”的皈依,祈福祷告本就是一种“发愿”。“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这个观念 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周易•坤卦•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 有余殃。 ”因而人生在世应该切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其二是“种福”,代表了一种立人达人的“利人之心”。种福是利人的行为,是祈福之  后的主动作为。“种福”也叫“种福田”,将人生幸福像耕田地一样耕作经营,以便获得相  应的福报,即所谓“种福得福” 。当佛教思想世俗化、进入普通百姓生活后,人们对“福” 的认识更增添了一重因果报应的理论色彩。有其因,必受其果;有其果,必有其因。所谓“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个“时候”可以延展到过去、现在、未来三  世,也就是“三世因果”。“种福”的内涵中还包括“修福”的内容,即“修己得福”。修  己就是修身,修养提升自己的德性。按照儒家的理论就是“修己安人”,即《大学》所言“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践行“内圣外王”之道。所以为官者,应当谋福于民、造福一  方;经营致富者,应当修桥铺路、扶危济贫、 乐善好施;即便是一般平民,也当忠诚厚道、 勤奋敬业、孝亲尊老。人行于世,种福越多,造福越大,积福越厚,得到的福报也越大。

其三是“知福”,反映了一种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人之最可叹者,莫过于身在福 中不知福。这类人只知享福,甚至不知所享是福,更不知福从何来,因而不可能怀感恩之心, 做报恩之举。诚然,人生在世,处境各异,理解不同、境界不同,所谓“幸福指数”,或者 说幸福感、满足感也不相同。所以古代智者认为“福由心生,境由心造”,需要作一定的心理调适。

 (节选自王东林《 “福”字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