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历史试卷库
试题详情
北京园林

材料一:

清朝百余年时间,海淀附近的皇家名园并起。从西到东有:静宜园、静明园、清绮园、圆明园等;从北到南有: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畅春园等。这些皇家园林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气派和皇权的至尊。它们不仅是庞大的艺术创作,也是一项耗资甚巨的土木工事。清前期皇帝将园林功能极大丰富,园林同宫城一样,兼具听政、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等诸多功能,甚至连做买卖的商业市街之景也设置在园林之中。

——摘编自朱祖希《园林北京》;周维权《中国古代园林史》

材料二:民国成立以后,创办公园成为各地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办公园时一般采取两种途径:一是拨地新建;二是开辟前代皇家或官家园林。1911年后,原址为皇家祭祀等功能的皇家园林如天坛、社稷坛等,开放为公园。由于公园开放数量有限,北京市民频频在报刊等出版物上表达开放公园的意愿,如1925年《社会日报》中刊登了“市民请开放景山,胜迹荒颓殊为可惜”的报道。这种“公园开放运动”推动了公共园林的历史进程,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移风易俗的有效途径。

——摘编自王丹丹《民国初期北京公共园林开放初探》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决定恢复颐和园历史风貌,保存清时期的陈列特点并配合园林设计进行规划。颐和园的维护工作得到了科学规划的指引,增加了必要的游览设施,开辟了便利的公共交通路线以便百姓游览。同时,相较于民国时期高昂的票价,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门票低廉,曾低到人民币一角。到了1961年,颐和园每天迎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真正成为劳动人民的公园。

——摘编自北京市档案馆资料;丁洁、刘超《颐和园见证毛泽东的为民初心》

材料四: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百万乔冠树木、百种乡土植物、24节气林窗、四季景观大道为特色,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交汇处最具活力的“一心”。设计师们将绿心打造成了开放共享的市民活力中心、多元体验的生活风尚中心、科学有序的生态治理示范、永续生长的生态城市森林、东方智慧的特色文化名片。这些设计理念均已成为绿心森林公园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