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他系统地提出了古文运动的中心内容和具体要求,阑扬了以“文以载道”思想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合理见解。

韩愈竭力把提倡古文运动和传播儒道结合起来,他一再强调:“愈之为古文,……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韩愈的学生李汉也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人根据上面这些话概括出“文以载道”,用作表达古文运动“文道”关系的口号,也就是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石。“文以栽道”是说,文像一只船,道像船上的乘客或货物,文就是用以装载道的。韩愈所谓的古道,即尧、舞、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相传之道”。韩愈强调,他所好的是“古道”,由于好古道,因此重视“古文”。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写古文是为了传古道。传道是目的,作文是手段。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看,古文运动的文道关系成了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关系问题。对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韩愈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内容)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本质)。实之美恶,其发(表现)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这是说,内容是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内容重于形式,只有思想内容好,才是好的作品。但是,形式也是重要的:“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没有好的形式,就难以完美地表达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文道合一,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两者缺一不可。

怎样以文载道呢?韩愈揭示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和特点,提出“不平则鸣”论,作为古文运动向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理论根据。“不平则呜”即表现矛盾运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韩愈意识到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表现,他说:“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韩愈已经接触到文学和现实的关系,猜测到了文学是反映现实的工具,这是深刻而正确的文学思想,对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文怎样才能更好地载道呢?形式怎样更好地服从内容的需要呢?韩愈对文章提出了具体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惟陈言之务去”。“陈言”,陈词滥调,文章要做到摒弃一切陈词滥调。如“桃红柳绿”“春花秋月”等词句,使用过多,就会使人感到腻味。所以韩愈又说,对持前人的著作,应当“先乎其质,后乎其文”,“师其意,不师其词”。也就是要着重了解前人著作的素材和精神,然后再留意技巧和词句。又说:“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到贼。”主张“词必己出”,反对到窃抄袭。总之,提倡努力创造各种新鲜的,适合时代与群众所需要的语言。第二,“文从字顺各识职”。“文从字顺”,即文字通顺:“各识职”,即合乎语法规律。这是讲,语言文字的革旧创新,必须做到通畅流利,符合语法。韩愈提出上述要求,是为了使语言更准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文章语言,与事相侔”,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摘编自张岱年《中华的智慧》)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