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统治者的意志也由此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语其耕稼,此则富矣。”——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的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四: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一一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