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徐闻县大水桥水库考察调研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作为”蓝色星球”兴趣小组一员的小荔同学,对治水用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搜集了相关的资料。

材料一:

上古时代,洪水滔天,河水泛滥,对以农业为主的古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采用围、堵、障的方式,”水来土挡”,却未能阻止水患。尧于是委任大禹继续领导和组织治水。禹总结和吸取了父亲的经验与教训,亲自赴各地考察,制订了顺乎水性,改堵为疏,引流入海的治水方案,终于解决了水患难题。他坚持在治水一线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历史佳话。

大禹采取”疏”的办法成功解除了水患,但光靠”疏”还不够,当洪水超过自然河道承受能力时,也会泛滥成灾。人们开始修建水利工程来防御洪水,进一步开发洪泛区,如长江中游云梦泽的消亡、荆江大堤的修筑和江汉平原的形成。堤防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疏导”的含义,但它实现了人们由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由被动治水到主动治水的飞跃。

(整理自颜山《中国古代的治水智慧》)

材料二:

水是城市的景观要素、经济要素,更是城市的文化要素。治水理水讲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自古以来,传统城市依水择安而建、因水得益而兴,治理水患也多采用避让、缓冲、适应、顺势而为等基本思路,在悠久的农业时代既发展出温饱富足的鱼米之乡,又孕育出底蕴深厚的水乡文化。

城市在对待水环境时,不应仅用”填、挡、防、排”等手段,而应当为水资源留足自由流动和循环空间,更富有包容性地接纳水在城市中的各种自然化存在,通过水价值理念的回归和水空间干预方法的优化,以”城水耦合”重塑城市建设与水环境之间良性友好的整体关系,让城市真正智慧地用水、治水、理水,让水全面释放生态、文化、经济、社会价值。

(整理自王世福张晓阳《以”城水耦合”实现”城水共生”》)

材料三:

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是跨尺度、跨地域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互为关联的综合性问题。诸多水问题产生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失调,因此解决水问题的出路不在于河道与水体本身,而在于水体之外的环境,必须把研究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途径,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其整体生态服务能力。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构建多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和”海绵国土”的核心。

“海绵”即是以大地景观为载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完整的大地生命系统自身具备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对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关键作用的元素及空间联系构成生态基础设施——”海绵系统”。

“海绵城市”是适应中国复杂的地理气候特征而提出来的、以中国悠久的水文化遗产为基础、融合了当代国际先进的雨洪管理技术和生态城市思想而形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具有鲜明的中国性和国际的先进性。

(整理自俞孔坚《论生态治水:”海绵城市”与”海绵国土”》)

材料四:

数据

水系周边2公里范围内

具体数据

约占全省比重(%)

耕地

16724平方公里

71

建设用地

15023平方公里

82

活动人口

8035万人

80

各类企业

569万家

85

(整理自《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年-2035 年]》)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