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摘编自杨齐福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北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以前大大增加,宋太宗在位二十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科举考试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严格规定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要求答卷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应试者只顾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试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作为一种 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科举考试经过层层考试与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深入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基础。……科举的制度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和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贫富皆以苦读经书、科第成功为荣,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