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译是古籍整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成果丰硕,取得了很大成绩,已成为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手段。对今译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今天的古籍今译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翻译,学界历来有直译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我认为没有必要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有些文体宜于直译,有些文体宜于意译;有些语句宜于直译,有些语句宜于意译。最好是“应文制宜”:该直译的直译,该意译的意译。

鲁迅是主张直译的。他说:“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所谓直译,是基本上按照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的方法,但并不绝对排斥为了符合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有些句子的语序也可作适当的调整。如果说由于中外语言结构相差悬殊难以进行逐字对译,而古今汉语语言结构基本相似,许多句子是可以进行逐字对译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郭沫若是主张意译的。他说:“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所谓意译,要求译者先把原文的意义正确地领会,然后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意译同样要求忠实于原文,同样要求译者了解原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与直译不同的是,它忠实的不是原文中的一个个的字,而是由字组成的语意,它所强调的是要求传达原作的风格、神韵。意译之所以必要,第一,由于古今汉语表达方式存在差异等十分复杂的原因,有些句子,至今还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译,只能凭译者的水平,领会其含意,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第二,一些文艺作品,如赋、诗、词、曲之类,讲究韵律、平仄,用词造句更为灵活,如果采用直译,往往字到意不到,死的字面顾到了,活的神采反而失落了。郭沫若把意译称作“译诗的正宗”。他在1953年今译《屈原赋》时又强调:“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有时候他不能逐字逐句的硬译。他可以统摄原意,另铸新辞。”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把“信”放在第一位,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就文体来说,直译适宜于用来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用来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就具体语句来说,直译适宜于翻译古今汉语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的句子,意译适宜于翻译古今汉语表达方式不相同的句子。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有些句子,一般译者觉得无法直译,而高手却直译得很好。这说明关键在于译者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二者各自易于出现的偏向。直译要防止过于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语序,不可译得生硬、死板、味同嚼蜡;不然,就成了呆译死译。意译由于带有某种主观性,易犯随心所欲的错误,译者一定要严格遵守忠实于原作的原则,切不可为“达”而达、为“雅”而雅;否则,就成了胡译、乱译。

(摘编自管敏义《略论古籍今译》)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