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跨文化传播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旅行,旅行途中能够见识各种人文风光。风景是客观 的,对风景的价值判断却因文化不同而异。努力消除不同认识带来的种种问题,才可能 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民族、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 

 跨越文化进行交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来,这种情形被称为“文化休克”。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他写道: “文化休克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所带来的焦虑引发的。这些符号包括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怎样购物,何时回答,何时不回答。它们可能是言语、姿态、表情、风俗或准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并且像语言和信仰一样常年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依靠这上百种符号来维持内心的平静,尽管大部分的符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文化休克与人们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异文化中生活时间长短以及文化心态是否开放包容等因素有关,还与人们文化意识的强弱有关。在幼儿身上,文化休克一般不会出现,因为本民族文化对他而言还很隔膜。文化休克在成年人身上表现得比较强烈, 原来的文化烙印还在,新的文化又在不停打上新的烙印,两种文化夹击的人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磨合,这一磨合的过程甚至持续终生。所以,上世纪 80 年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台词:②“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因缺乏对异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而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看问题,按照自身文化的价值观、信仰、模式、风俗等去要求别人,当所期望的事实没有发生时就会产生挫败感,从而形成传播障碍。跨文化传播学者斯道蒂描述了这种认识过程: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落差很大、引起文化冲突——感到愤怒、恐惧——决定退缩。这种认识误区是造成跨文化传播障碍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传播学者布·霍尔谈到一个实例:一个加拿大人竞聘日本学校的英语教师职位,他在简历中写上了他担任学生会领导,曾经是运动健将,有很强的文化接受能力等。推荐他的美国教师认为写得很好,但日本教师们看了简历后对他的评价是“骄傲”“自以为是”。幸好这位新教师到任后的表现很好,才打消了日本教师由于文化差异而对他产生的认识偏差。 

 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的一类,指人们先入为主,对某个社会群体、事物、人物的一种简单而固定的看法。专栏作家李普曼就此写道:“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 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比如说法国人浪漫,犹太人精明,英国人绅士等,便属于这类给定的结论。这些显然不能扩展到具体种族的具体个人身上,但又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刻板印象来自于社会个体的经验,比如通过自身与某个群体的亲身接触而对他们进行概括而形成的经验认识。如果相当多的人都有类似的共同经验,便会产生关于某一种族具有某种特点的认识。刻板印象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知的简化形式。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为”以获得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刻板印象是不可或缺的。 

 但刻板印象毕竟是对社会事物的一种简略的概括,它仅局限于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 忽略了很多真实情形以及个别情况。虽然刻板印象不会完全一成不变,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情绪化特征,一经形成很难根本改变。在跨文化传播中,刻板印象使人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传播对象的文化属性,忽略了其文化中更多的具体情况。过分持“刻板印象”看待外部世界,可能产生偏见和歧视,甚至导致缺乏理性依据的偏执。 

 文化中心主义也是一种普遍现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从生理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解释:“当人注视宇宙时,他对宇宙的奥秘不过是投之一瞥,而且这甚至可能是不可靠的。人类观察者不得不从他本人所在的空间某一点和时间某一点上选择一个方向,这样他必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成为人的一部分代价。因此他的观点必然是片面的、主观的。”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中心主义有各种表现,例如对异文化不屑一顾,不与异文化的人交往甚至敌视他们,等等。 

 消解文化中心主义有利于消除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于是产生了与之对应的一个词:“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认为各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价值标准,特定文化的成员也没有权利对异文化指手画脚。 

 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不在于为某一种文化谋求霸权,而是各种文化的和谐相处和沟通。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其 1992 年的报告中就指出:“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并非为一个国家所控制,既非美国,也非‘西方’或‘北方’。来自孟买、里约热内卢、瓦加杜古的文学艺术,与来自纽约、伦敦、利物浦和巴黎的文学艺术一样流行世界。” 

 (摘编自陈力丹《语言和非语言的跨文化传播》)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