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1933年出生于北平,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其父钱穆先生或因为工作繁忙,较少在家;或因为抗战离别,与他 ① 。直到1980年夏,钱逊已年近半百,才在香港又与其父见面。
钱逊先生在各种场合,寡言少语,从不 ② , 对于自己的家世,特别是作为钱穆之子的身份从不主动提起,亦从不在任何场合宣传其父的思想、观点或成就。
作为当之无愧的元老和开创者之一的钱逊先生在清华大学文科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以自己的身份、职务为清华做出了重要贡献。钱逊先生与许多儒学研究者的最大差别,在于他始终 ③ 。他对儒学的兴趣绝不限于理论,一直主张功夫,把儒家传统落实为做人功夫,认为“做”永远比“说”重要。1999年,钱逊先生从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任上退休后,他的事业和人生如同戏剧,发生了改变,他从一个标准的学者变成地道的儒者,奔走在全国各地,出现在各大书院,现身于各种讲坛,持续社会讲学近20年。从学府走向社会,从书斋走向民间,直到生命结束前近一个星期,钱先生自知时日无多,仍呕心沥血,全身心地投入到讲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