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试题详情
 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
材料一: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以考试取得的实际等级作为授官依据。当时太学生的来源有两途:一是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另一种是地方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东汉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门第而受业于太学。晋武帝创立国子学,规定专门招收“国之贵游子弟(注:士族子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根据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才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
材料三:唐代并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分别招纳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自唐末宋初开始,士族地位大形低落,平民地位日升,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宋代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得入太学,入学资格较唐代大为放宽。贵族性质较浓的国子学更逐渐为太学所取代。而且政府与社会皆着重科举取士,太学毕业生往往须参加会试或廷试始能出仕。
——摘编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官学制度变化的视角,评析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