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宋代之前是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改朝换代多依靠武人,因此武人日益骄横,很多人不愿意读书;宋代统治者把大量读书人吸引到科举考试做官上来,让他们把毕生精力放在读书、考试上,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也繁荣了文化,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为了鼓励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国家取士的范围更加扩大。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 36131 人,加上诸科等总数达 11 万多人。宋代统治者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在考试管理上采取了许多较为严格的举措,主要有:避亲嫌、弥封、誊录、锁院等。宋初科举,沿袭了两级考试制度,但在宋太祖开宝六年以后,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废除了进士科以外的其他科目。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宋代,为鼓励读书人,彰显读书的种种好处,只要科举考试及第就可以任官。宋太祖时,官位高低与考试等次还没有直接联系,但这种状况至太宗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特别重视高第。
——摘编自周宝砚《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二:1882 年 3 月,伊藤博文受日本政府派遣,率领“宪法考察团”赴欧洲考察宪政状况与官制,1885 年,日本第一届内阁建立,这时便分出了文部。在实施内阁制过程中,日本近代的文官制度逐步完善起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和任用制度。随后,有关官吏考试和任用等方面的规定和纲要陆续出台。1887 年,日本的明治政府实行《文官考试试补及见习规则》,对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的人员任用都进行了限定,确认了国立大学学历的重要性。1893 年,明治政府颁布《文官任用令》和《文官考试规则》,对文官的任用进行规定,强调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从此以后,学校的考试制度更加严格,考试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后来,日本政府又颁布《文官分限令》和《文官惩戒令》,从此时起,日本官吏相关的所有的制度,都已有较完备的制度。此后越来越多的平民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实际的能力与学问进入政府担任官职,经过严格考试的检测和考核,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员。……清末民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日本为“偶像”,纷纷求学于日本。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模仿日本文官制度实行了官制改革……
——摘编自姚春海《日本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