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时事直播间

今天,陈老师邀请小王一起参加班队活动,带领学生在校广播台开展主题为“虚拟与真实”的时事播报。2023年是元宇宙元年,是元宇宙从概念走向流行的年份,一起来看看有关材料并积极参与活动吧。

材料一:元宇宙概念始于199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人们在“Metaverse”里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替身,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叫做“元宇宙”。现指在XR(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和AI(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形成的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生活形态。

元宇宙的主要核心技术:(一)扩展现实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扩展现实技术可提供沉浸式体验。比如当别人跟你说他的家乡有多美,你只能在脑海中想象,没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VR和AR就能把这个感觉带给你。(二)数字孪生,即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在元宇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的虚拟分身。(三)区块链来搭建经济体系。大部分人在网络游戏里都是花钱,随着元宇宙进一步发展,对整个现实社会模拟程度的加强,我们在元宇宙当中可能不仅是花钱,而且有可能赚钱。

首先利用数字孪生,把清华大学的现实世界完全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包括每一栋楼,也包括现在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和历史上的知名的校友师生。

第二步,让虚拟世界里面的人运转起来,你自己的虚拟分身,可以到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面去看书,身边坐着20岁的林徽因,20岁的钱学森,你可以跟他们聊天、合影。这个合影意味着你们有第二步的动作——虚拟原生。

第三步,你在虚拟世界里跟钱学森合了影,你觉得还不过瘾,把合影发到你的朋友圈,这叫虚实融生。

你想在现实世界碰到钱学森就到清华大学的图书馆,20岁钱学森的高仿人机器人就坐在那里看书,你过去跟他聊天。这个机器人和虚拟人都可以用人工智能引擎来进行支撑,这样就形成了第四步虚实联动。

材料二:

                                        

虚拟现实补偿论     

人在现实世界所缺失的,将努力在虚拟世界进行补偿;在有可能的时候,他会在现实世界实现虚拟世界中的补偿。

现实世界是唯一的,它只能“是其所是”,但意义只有在比较中才浮现,“只活一次等于没活”。而虚构世界可以“是其所不是”,从而挖掘出存在的多种可能性。

因此,虚构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底层冲动。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米兰·昆德拉)

                                                                                                                                                         

古代 

文学、绘画、戏剧

 绘声绘色 

近代

电影

视听造梦

现代

VR

如临其境

未来

元宇宙

生活其中

(节选自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三:有人把元宇宙吹捧为人类的未来,显然言过其实了。元宇宙起于游戏,肯定会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虚拟世界交互、虚拟世界学习、虚拟世界工作等形态,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元宇宙需要人在现实世界里形成基本的意识、语言能力和价值判断,才能在这个人造的数字世界里畅游。

因此,我们也应该提前思考元宇宙可能给学习带来的困扰。元宇宙实际上是人类意识的数字化,并非世界本身,有些人可能是元宇宙的王者,但在现实世界里有可能一塌糊涂。因此,学习应该是通过元宇宙来促进人在现实世界里的智慧和尊严,而不是相反。过度地沉浸在元宇宙世界里,不仅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更会对人的意识世界产生反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对大脑基础连接产生严重影响。

(选自《学习强国·教育家杂志》,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