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批注一:开篇以神秘的真武洞传说写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乘车去安塞。安塞路不好走,因为西川河弯弯曲曲,常常挡在路上,大小石头在波浪中出没,这可忙坏了司机的双手,时而换高挡时而换低挡,一个同行者喊道:“哎呀,快把人摇得散了黄了 !” 

③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④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切如常。 

批注二:一篇好作品的产生需要恰如其分的时机与心境。 

⑤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⑥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批注三:第二次来到安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腰鼓也变成安塞的标志。 

⑦汽车沿着宽阔的大路飞驰,一路上桥梁飞架,已没有奔腾的河水挡道。大路平如砥,车如响箭飞。路的两侧,有崛起不久的高楼大厦、石箍窑洞。现在的安塞,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⑧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他们身上腰鼓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⑨打起腰鼓的孩子,腿脚欢蹦;翻转自如的鼓槌,流苏飞舞;热烈有力的鼓点,声音铿锵。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 

⑩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 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 

批注四:文章写桃花鼓声安塞,为什么要写到安塞的历史? 

⑪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