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校读诗会,组织学生学习如何读诗,并运用所学进行鉴赏,完成下面小题。

诗解读与诗鉴赏

(张发安)

①有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我们需要读诗,读好诗。

②诗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读到好诗,能从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心灵的陶冶,自觉或不自觉的得到一些美的享受和启迪,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③已有不少诗词鉴赏词典能帮助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但大多是从语言文字、结【唐】白居易构、意蕴上作些分析,而进行美学的鉴赏不多。解读与鉴赏有区别,互有交叉,各有侧重。诗鉴赏,余以为侧重在对作者艺术表现的开发,还有欣赏者的主动参与和想象的再创造。

④有人认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白日”非“落日”,作“落日”看,与地理位置不合,“依山尽”的山是中条山主峰雪花山,在鹳雀楼东面十五里,落日不能逆行而东。于是将“白日”句解释为从那东山上“反射着炫耀着的明晃晃的日光,而并不是指太阳本体。”这种从地理考查出发的解读,是舍去了作者主体的艺术表现。我们说即便西边无山,作者可把别处看到的移过来,艺术高于生活。上述解读法值得商榷,如此解诗把诗讲得没诗意了,无美可赏。

⑤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诗”虽指《诗经》,也不排除我们说的诗。“无以言”的“言”,不仅仅是“说话与表达”的意思,还含有读者对诗美的欣赏以及读者的文化积淀的发挥。例如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有文化涵蕴的人,便会联想到很多,包括想到泰山玉皇顶上一幅名联:“地到天边天作界,山到绝顶我为峰。”于是,一种雄奇伟岸,人力胜天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⑥再说,若能用一些美学原理发掘诗艺与意境,提出新的见解,就超越了传统的解读方式。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空间张力”来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会发现这诗之所以能激发人向上的情绪,就在于通过诗人眼中的夕阳西落和黄河东流向两端延伸的水平线,与中心点上即诗人登楼处向上仰视的中轴线相垂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伽玛运动”,给人以一种“向外和向上发射”的“倾向性张力”感应,使读者产生一种向上的追求欲念,力求尽快地去把握这无际无涯的宇宙时空。

⑦再如,我们用“蒙太奇”艺术来解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就会突破古人对这首诗所作的“板滞”之批评,我们就会认识到杜甫的构思之精妙,结构之完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全是意象并列组合,四幅画面其色彩的浓淡,上下前后的视角转换,构成一个系统,同中有异,交相变换,组合成一幅立体的画卷,把诗人框在其中,聚焦在诗人身上,突现出诗人那孤独而不能复出的困苦形象。

⑧无论是读诗还是读其他文学作品,特别是读近体诗,其间蕴含有很多美学原理,我们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不少美学知识,诸如对称与均衡,对立统一,反常合道等等艺术法则,从而提高审美感知和涵养我们的文化素质。欲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只有多读诗,读好诗,才能充实我们的内涵而灼灼其华于外,即人的气质美。

(选自“世界作家园林”公众号,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