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船闸与古镇

京杭大运河流到江淮一带,河道宽阔,水量丰沛,气势浩大。此刻,站在一座横跨运河的大桥上,映入我眼中的运河扬州江都段,就是这样一幅景象。桥下河道的中间,停着不少货船,相互间隔有几十米,前后相续,一直排列到视野尽头。目光掠过船队向左边望去,便是自大桥延伸出去的道路。它的左边,是一个辽阔的湖泊。河湖相连,浩渺无际,正是这一带突出的水文景观。

这里就是邵伯船闸一千 里运河线上最大的船闸。邵伯船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谢安镇守广陵,在步邱,也就是今天的邵伯屯兵。步邱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农田常受干旱,东部农田又易受涝。为了克服水患,谢安率民众在河水中筑起一道埭,也就是堤坝,并设立拖船过埭的设施。埭,还只能说是船闸的前身。据《太平寰宇记》载,唐代“邵伯埭有斗门”,这是闸门的开始。到了宋代,邵伯船闸又从单斗门发展为二斗门,也就是有两个梯级的双闸室船闸。

自此以后,历史又走过了千百年。1958年,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需要,新中国建造了一座新式船闸,就是今天的一号船闸,年通过货运量2000万吨。1984年年底,二号船闸动工,4年后建成通航。闸室宽度大幅度增加,可容纳千吨级船只通过。2014年,规模更为宏伟的三号船闸建成投入运营,运营通过的货运量是1.2亿吨,其中煤炭运量达到7300万吨。大运河作为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号船闸、二号船闸、三号船闸....三座大型船闸连为一体, 横卧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气势夺人。我脚下的大桥横跨于三座船闸之上,从这头走到那头,并没有很长距离,但在行走中,我分明感到了时光的漫长浩瀚。

从桥上下来,前行不远,就到了邵伯镇。古镇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兴。经过历代发展,逐渐成为千里运河线上重要的港埠。如今老河道已经废弃了,水面平静凝滞,在纷乱地漂浮着的落叶间,依稀有小鱼唼喋的声音。古镇原貌保持得较为完好,屋脊连绵,屋宇坚实,院落宽敞,一色的白墙黛瓦,让人仍能想象当年的气派。几条主街纵横交错,铺着方正齐整的大块青砖,此外便是狭长逼仄的小巷。小巷地面用坚固的条石砌成,因年代久远,被无数的人脚、马蹄和车轮踩过碾过,遍布残损和凹痕。街巷之间,鲜有人影。与很多别的地方一样,青壮年很多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妇孺老幼,多半也搬去古镇旁新区的楼房里了。在深秋的阳光下,小镇静谧寂寞,仿佛沉浸在一个古老的梦境之中。

当年可不是这样。作为南北舟车孔道,贸易重镇,这里白天航运繁忙,桅樯林立,入夜灯火通明,笙歌不绝。商贸发达,交通便利,也带来了古镇文化的昌盛。“举人满街跑,秀才多如毛”,这是当地形容人才辈出的谚语。距离御码头不远,有一座斗野亭,始建于宋代熙宁二年,与滁州醉翁亭、苏州沧浪亭等并称为宋代五大名亭。亭子位于高丘之上,可远眺运河的波光帆影,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七位宋代著名诗人,曾经和诗吟咏此地风光,传为佳话。

光阴如流水,将往昔的旖旎裹挟而去。很长时间里,扬州的繁华冠绝天下,这与当年运河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随着铁路公路兴起,水运优势不再,扬州也失去了令八方艳羡的地位。邵伯古镇的式微,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的弦歌阵阵,忽然间变为静默无声,难免让人怅惘感慨。不过进一步想下去,就会释然了。时光在剥夺的同时,也有所增益。岁月层层叠叠的堆积,赋予了古镇一种独特的况味,仿佛一个人经历沧桑后变得深沉。这种魅力,藏匿于那些古旧的街巷间,那些历史和传说中,那些依然被传唱着的地方戏曲中,不动声色地播撒开来。

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是对这种魅力的印证。在列入申报项目的遗产区域中,就包括了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邵伯码头和邵伯古堤。这无疑是一次荣誉的加冕礼。仿佛一位梨园名角,告别舞台已经多年,因为某个机缘重新登场,依然唱腔甜润,步态袅娜, 赢得齐声喝彩,唤醒了人们脑海深处的记忆。大运河令世人瞩目, 也是源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可以转化为今天生活的养料,滋养人们的灵魂。像这条流淌了多少个世纪的河流一样,这种诗性的灌溉也会穿越时光,传递给后世一代代的人们。眼前的这座运河古镇,就是这种魅力的一个来源,一个组成部分。

只是,对于一名行色匆匆的游人来说,想在有限时间内充分感受和认识它,实在有些困难。如果运河文化是一册大书,那么,这次走访中获得的印象,一些场景和画面,不妨看作一张张书签。就像被一阵乌声牵引走入一片丛林,这些书签,也应该能够把人引到书中最精彩的篇页。

(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