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

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情感的热流与冷流

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

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这虽然是由于环境所迫,但也正显示了鲁迅

散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风格的完全形成。

“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的感情并非个人一己的私情,而是人民大众的感情,革命斗争的激情。它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灵的激越呼喊,而且显示着时代历史前进的足音。“五四”以后,中国文坛上的散文作家,或叙写个人凄寂飘零的感怀,或抒发自己愤激郁闷的情思,思想境界不够广远。因此,鲁迅的散文总有一种超

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取材于李泽厚、钱理群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写文章削尽冗繁,洗却铅华,达到大朴的境界才是艺术的极致。简洁是大朴的必要条件,是通往大朴境界的桥梁。鲁迅散文的简洁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作品的思想容量上。一篇千字散文不仅是感情的浓缩,更是哲理的升华。他总是用思想家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并且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融贯在诗意的艺术图景中。

鲁迅最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深邃的思想,概括出有普遍意义的真理。他把那些“人人心中所有”的极平常、极普通的生活素材,熔铸成“人人笔下所无”的熠熠闪光的艺术。如《忆串素园君》:“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平凡的人物和小事,人们也许由于见得太多了的缘故,往往不以为意,但它们却与整个社会互相联结和贯通,鲁迅就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开掘出了深意。

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的散文都是删除枝叶的花果,毫无味道。大朴,并不是乏味的同义语。鲁迅的每篇散文都不乏永留读者记忆中的生动形象。他常运用“画眼睛”的手法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特性加以形象化的再现。如他写范爱农,反复强调他“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这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他愤世嫉俗的孤做性格,展现出他藐视黑暗和世俗观念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神韵。就是写事物,他也运用同样的手法,抓住要害,揭示本质。如寥寥几笔就可以写出辛亥革命后的绍兴政府换汤不换药的事实。

特别感当提及的是,鲁迅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感情,而且还有着深刻的哲理、生动的趣味。鲁迅笔下妙语解颐,警句启人,如《父亲的病》中“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这既是对骗人的庸医进行辛辣的嘲讽,又是对吃人的礼教进行有力的针砭。简洁而又丰满,淳朴而又机智,是形成鲁迅散文大朴境界的一个重要特色。

鲁迅的散文,辞浅意深,言近旨远,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鲁迅散文大朴境界所取得的极妙效果。

(取材于张永泉、卢今等的相关文章)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