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①花炮,指烟花和爆竹。虽然肚子里都装着火药,但烟花的制作工艺却比爆竹要复杂得多,呈现出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一个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一个给予人听觉的冲击。

②传说度代的李畋是爆竹的发明者,在《异闻录》中有关于他的记载:“李畋……邻人仲叟为山躺所祟。败命旦夕于庭中用真竹著火爆之,鬼乃惊循。”事实上,烧爆竹驱邪,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并非一定是李畋发明。待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却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

③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燃放,直到子夜零时达到高峰,俗称“迎神”。到了现代,每逢婚丧喜庆、逢年过节,人们还是会想要通过燃放烟花爆竹来拜神祭祖,以表庆贺,这可能就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习惯吧。

④和爆竹相比更具观赏性的烟花出现后,放花炮还多了一层招待外来客人、增添气氛的意义。早在宋代,朝廷就在外事活动中用焰火晚会招待各国来使,皇帝与文武百官一同观赏;到了清朝,以燃放烟花“乐宾”的形式十分普遍。如今,重大国际、国事的庆典活动中也少不了烟花爆竹的身姿,例如国庆七十周年、北京奥运会等。(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删减)

【材料二】在去年12月17日,山东两地市率先宣布春节期间可以燃放烟花爆竹,随后全国多地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这些新闻宛如一条条连接“年味”的捻子,引发了广大网友一系列关于烟花禁与放的热烈讨论。微博搜索引擎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18日,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烟花”相关的微博热搜已达54个,同比去年农历同时段,数量提升了2.8倍。九派数据记者从年前关于烟花燃放的微博热搜中,收集了近3700条网友评论。梳理这些评论,找出了人们关于烟花燃放的真实态度。如下图。(来源:九派新闻,有删减)

【材料三】对于烟花的“禁”与“放”,事实上,在舆论“两极对立”的表象之下,政府政策并非只有“严格禁放”和“想放就放”两个选项。“禁”与“放”,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情况,大城市跟小城市有不同,山区城市跟沿海城市有不同,农村跟城市也有不同。对烟花爆竹的管理也可以有不同的维度,比如:全面禁放、特定时段许可燃放、特定地区许可燃放、由特定单位统一集中燃放等多种选项。对于网络上的不同声音,有关部门不妨认真倾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努力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从而制定出让尽可能多的民众满意的方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

我们看到,面对群众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部分地方已经陆续调整政策,尽量在情与理中找到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间的平衡。例如,北京通州区明确,经公安部门批准后,环球度假区限定区域内可燃放烟花爆竹;山东东营、滨州明确,春节部分区域和个别时段可燃放烟花爆竹……从“禁燃”到“限燃”,这样的缓冲更接地气,也更人性化。(来源:央视网,有删减)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