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醒头草

刘正权

“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

“兰汤浴?”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又不是三月三。

搁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

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

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

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菊科植物佩兰,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濃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

她肯定是醒身最早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事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

“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顿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

她摇头,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

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孝文化。原生态、孝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

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

她的胃,就是在那时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

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样生产机制的体制上的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的。

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初对兰汤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天下万物皆同此理。

醒头草, 醒身,醒头,醒脾胃!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

原生态、孝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她想起来,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

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可否愿意参加?”

代表很兴奋:“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

(有删改)

文本二:

从无中生有到天衣无缝(节选)

刘正权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读什么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尺寸。很多基层写作者,对中外名著无一不奉若神明,视为写作范本,但真的写作起来,恕混血效果不明显也就罢了,关键弄成了四不像。我这么说不是要否定名著的价值,农村有句老话,山峰长不了牡丹,低谷种不活杨柳,④我们得根据自己的土壤气候温度等生存条件来种植庄稼。

初期写微型小说我注重营造故事情节,所以读书时主要挑情节性很强的作品来读,对作品上下文的衔接,主线的走势,暗线的埋伏,人物的心理递进都是一晃而过。这个方法是最见效的,也是最不可取的。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不应该是一个仅仅把世界当作一台大戏去看热闹、播报热闹、点评热闹的人,他更应该是这热闹的破坏者,全力以赴地用静默的力量试图唤醒热闹中的喧哗与骚动着的灵魂。

(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