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

展板一:AI是什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 AI。人工智能是智能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是十分广泛的科学,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

(摘自百度百科)

展板二:AI新闻选读

(一)

2023年7月13 日,代表 16万演艺人员的美国演员工会及广播电视艺人联合工会(SAG-AFTRA)宣布,他们与制片公司的谈判破裂,确定从即日起进行罢工。此前,美国编剧工会(WGA)已在5月2日开始罢工。本次大罢工,原因除了演员、编剧与资方的薪资矛盾外,人工智能(AI)可能取代演员和编剧的威胁成为主要原因。因此,这不仅是好莱坞63年来首次全行业罢工,也被认为是人类抵抗人工智能威胁的首次集体行动。SAG-AFTRA 主席法兰·德瑞雪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现在不昂首挺胸,我们就会陷入困境,都将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危险。”

(摘自荆楚网)

(二)百度 AI应用文心一言向全社会全面开放

百度2023年8月31日凌晨发布消息,文心一言率先向全社会全面开放。广大用户可以在应用商店下载“文心一言 APP”或登陆“文心一言官网”。

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公司之一,百度推出文心一言的举措是其在人工智能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向全社会全面开放,百度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使用生成式AI技术,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摘自快科技网)

(三)AI“深度伪造”,印度球星深受干扰

印度当地媒体《经济时报》2024 年 1 月 15 日报道,此前一段视频显示,印度的板球传奇人物坦杜卡支持一款名为Skyward Aviator Quest的游戏应用程序,并称他的女儿通过使用该应用程序预测游戏结果,每日收入高达18万卢比。这名板球运动员回应称,“这些视频是假的,技术滥用现象猖獗,令人不安。请大家积极举报此类视频、广告和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平台需要保持警惕并响应投诉。他们的行动对于阻止错误信息和深度伪造的传播至关重要。”

(摘自《法治日报》)

(四)

2024年2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 AI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千秋诗颂》由“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制作,美术设计、动效生成和后期成片等各环节均由AI辅助制作,首集《别董大》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最新技术成果,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首播收视份额4.22%,收视率在所有上星频道动画片中高居第一。

(摘自《证券时报》)

展板三:AI如何发展

“深度伪造”技术不断被滥用,而“反深度伪造”技术仍未成熟,这一局面或将对个人隐私、行政执法、司法取证等多方面带来困扰和威胁,引发社会忧虑和信任危机。

国际社会认为,“深度伪造”技术首先给个人和企业带来损害。“深度伪造”技术可能侵害肖像权、隐私权和知识产权等权利,也可能被用来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2019年,全球首例 AI诈骗案发生在英国,一名诈骗者利用先进的 AI语音模仿软件,假扮公司高层,成功骗取了一家英国能源公司总经理的22万欧元。

其次是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受到威胁。美国专家西特伦举例说,“深度伪造”可能会影响美国大选,制造出一些候选人没做过的“错事”,这些影响是不可估量的。2018年4月,一段主角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视频,在推特上获得200多万次的播放和5万多个点赞。奥巴马在视频中抨击时任总统特朗普,但实际上并非出自奥巴马。

第三是引发社会忧虑和信任危机。专家认为,“深度伪造”会加深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随着公众意识到“深度伪造”的危害,他们会对一般的真实视频产生怀疑,更容易把真实视频当作虚假视频,迷失在真假信息之中,对官方澄清也会持怀疑态度。

尽管AI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不能“因噎废食”,拒绝发展相关技术。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其本身就可以用来对抗“深度造假”行为。

专家学者、相关领域的企业机构想过不少应对办法。比如在传播之前标明“数字出处”。去年12月,一款名为 mist的隐形图片水印在网上发布,该水印用于抵抗 AI模型对图片的训练和抓取,这一水印能够极大程度干扰AI模型,使之生成的图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检测伪造。2018年6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宣布开发了一个程序,通过在视频中观察研究对象眨眼时眼睑运动是否异常,来检测“深度造假”。

另有专家认为,除了技术解决方法之外,法律手段也要有所作为。在以技术制约技术的同时,及时完善立法,不断加强执法,对一些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立法重罚,追究刑事责任。比如规定制作或分享“深度仿冒品”,构成诽谤、欺诈或盗用他人肖像等民事和刑事违法行为等。

(摘自《法治日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