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等入选。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盘点这些最终入选的“流行语”,有不少源自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
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
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网络语言中也有比较消极不合符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内容。对此,他表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体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短视频,整个网络用语的文明度在不断提升。”
(节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因此,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能够真实、迅捷、全面地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4日)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33名青年进行“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的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
你感觉自己的表达有什么变化 |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情况 | 你觉得出现“词穷”的原因有哪些 | 应对词穷,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 ||||
下降了 | 53.3% | 词汇量匮乏, 表达单一 | 47.1% | 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 | 54.0% | 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 | 58.4% |
原地踏步 | 35.7% | 词不达意,难以 准确表达想法 | 41.5% | 依赖网络语言, 缺乏创造力 | 53.0% | 注重独立思考和逻 辑思维能力训练 | 57.5% |
提高了 | 11.0% | 用笔写字变少 | 43.2% | 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 52.1% | 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 55.7% |
经常使用 网络用语 | 31.1% | 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 | 47.6% | 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 | 46.9% |
材料四:
网络给了汉语言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但网络语言匮乏导致了表达方式单一、情感表达能力下降和产生的思维惰性致使我们不再追求优美的字句。
面对“文字匮乏”现象,需要从改善网络语言环境开始,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 其是语言文学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如打造高品质语文学 习社交软件节目。另外,高校及家庭要提高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从个人角度,要加强阅读,提升文化积累,跳出阅读舒适区,养成 广泛阅读的习惯,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锻炼表达技巧。同时积极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摆脱“电子奶瓶”,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语言是思想的灵魂,语文贫血的背后或许是精神贫血。网络时代浪潮中永远不要丧失高级的表达能力。年轻人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假以时日才能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摆脱“词穷”困境。
(摘自“微知闻”公众号2024年3月4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