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桨声
邱海文
①中秋时节的午后,我驱车从绵远河顺流而下,行至千里沱江始于足下的淮口。江阔水宽,气势磅礴,满满的河水像一条蓝色巨龙游走在崇山峻岭,清凌凌的波光在清风吹拂下微微荡漾。
②紧邻淮口的五凤溪古镇,曾是成都上达京师的交通要道。我抵达古镇的时候,已暮色沉沉,如织的人流渐渐散去。从山门进入,三两亩池塘,绿水映青山,草色葱茏,藤蔓滋长,嫩黄的野菊花簇簇点点,给满眼的深绿增添一丝亮色。有雀鸟鸣翠掠过,山涧水流向黄水河,河道水枯石瘦,几叶扁舟静卧河床,如同垂暮之年的老者。行走在河边的碎石栈道上,就如同穿越至世外桃源。
③过尚义廊桥拾级而上,好一派热闹繁荣。依山面水长约一里的半边街上人来人往,茅檐低下的饭店酒肆、茶楼客栈居街邻排,旌旗招展,形色各异。客家酱园、藤椒麻鸭、糖油果子飘来阵阵香气,勾引人的鼻腔和味蕾。我信步走进一家店铺,听溪水潺潺,观临窗叠翠,大快朵颐。华灯初上,酒足饭饱后迈入树影婆娑的街道,天空飘洒的微雨,把青石板和树叶洗得发亮,明灭的灯火影影绰绰。我踏上吊脚木楼,在一片寂静之中酣然入梦。
④“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在汉唐年代,五凤溪是沱江上游重要的水码头,高峰时每天有上百艘船只运载粮食、盐糖等物资往返于重庆、宜宾各地,挑夫们翻山越岭往返相距50公里的成都。遥想旧日里,大江之上桅樯林立,船号渔歌此起彼伏,青瓦屋舍鳞次栉比,古刹钟磬佛音缭绕。夜幕降临,岸上人声鼎沸,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江中渔火点点,仿佛天上跌落凡间的星辰,那该是怎样的市井气息。
⑤明清时期,伴随移民潮,文化精华与艺术智慧在这里汇集升华,形成了会馆文化、客家文化、宗教文化与川西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五凤溪古镇正式成为川西第一的水路码头。古镇山水相依,沃土丰饶,商贾往来,络绎不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在此乐享恬静与闲适,外省移民建造的广东会馆、湖北会馆、陕西会馆、火神庙等会馆庙宇,散发着浓浓的古韵。
⑥“锦城下江小通衢①,蜀中沱水大码头”,没有沱江水运,就没有五凤溪镇。成都作家李刚明先生就是五凤溪人。一次文友聚会上,他对家乡早年的码头文化如数家珍,且头扎白帕,即兴表演船工们拉纤时的沱江号子:“哟喔、哟唯,嘿嗦、嘿嗦……”
⑦他还娓娓讲述《水经注》中的故事:古蜀国水流不畅,内涝严重,百姓深受其苦。望帝杜宇命楚人鳖灵凿开金堂炮台山与云顶山之间的巫峡,从此,沱江水去陆出,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鳖灵治水有功,杜宇将王位禅让于他,号曰开明。古人工具原始,无铁器利刃,要凿山开河,那是何等艰辛!据《华阳国志》记载,蜀人常采用积薪烧山,而后以大水骤然灌之,利用膨胀骤变,摧毁崖石障碍。相传现在两座山腰岩石上,还各留有一个开明帝硕大的脚印。
⑧然而,现在的蜀道已“天堑变通途”,省会成都更不需要几十公里外的“人挑船载”,五凤溪注定因码头衰败而没落。而我,只能触摸古镇今昔的繁华与沧桑。
⑨站在淮口岸边,望着蜿蜒浩渺的江水,我仿佛看见一艘艘木船从远处逆水而来,仿佛听见用力划船的桨声和纤夫们精疲力竭的号子声。古镇上空仿佛有凤凰在飞,鸣声锵锵,有些声嘶力竭……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小通衢:指五凤溪四通八达,是成都地区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