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

①对联,也称“楹联”“联语”,它由上下两句相对相连的话语所组成。上句称作上联,也叫出句;下句称作下联,也叫对句。对联以其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句式相同、词性相照、结构相应、平仄相对、意义相连而得名。2006年“楹联”作为一种“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严谨的对联讲究字的声调。虽然在遥远的《诗经》时代已意识到字调的不同,但归纳出“四声”,是南北朝的事了。“四声”引导出的“平仄”把数不尽的汉字“二元化”,分为“平”“仄”两类,借以在“对仗”中形成有规律的音高起伏,制造出一种优雅的音乐美。南朝齐武帝时讲求声律的“永明体”,是唐诗先驱,为繁花似锦的唐诗盛世,开辟出浩荡前行的大道。

③从修辞手法说,对联天生“身兼数职”,如“对偶+对照”“对偶+比喻”“对偶+夸张”等,耐人品味。“对偶”传统上要求两联平仄对应。古来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而今普通话已无入声,从东北到西南辽阔的“官话区”多为四个调类,没有入声。因此人们常难于分辨出入声字。许多人便简洁地将一、二声视为平,三、四声视为仄。这种划分虽不严格合于历史上的平仄,但也构成了语音调值上“平”“升”跟“曲”“降”的规律性对应和变化,在“语音美”上有积极意义。

④对联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只能说“一副对联”,不能说“一幅对联”。“成双成对”的对联,似乎隐含着先人“对称成双才稳定恒久”的意念。这种意念也显现在古建上:北京有“东直门”,也有“西直门”;有“左安门”,又有“右安门”;有“崇文门”,还有“宣武门”。

⑤贴对联时,一般上联贴在右面,下联贴在左面。这跟古人从右向左竖行写字的习惯是一致的,现在竖排文稿,走向也是从右向左。在平仄上,按传统习惯,上联最后一字为仄、下联最后一字属平。

⑥新时代的对联,也出现了不少新变化。在内容方面,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热词、高频词多了起来,比如,“生产科研双胜利,精神物质两丰收”“勤劳修筑致富路,科学叩开惠农门”。

⑦有趣的是,爱求新求异的人别出心裁地把对联用于标题,创出新潮的“提示语+冒号+对联”样式。如《新征程:明确新目标谱写新篇章》《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读来新颖、醒目。

⑧千百年来,不管如何变化,对联这一文体形式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古今皆用,源远流长,实为我国乃至世界文苑之奇葩。

(选摘自《中华对联神韵》,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