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米

刘兆亮

①老人家顽强冲过疫情的折磨,却没能打开家人所期待的百岁窗口。

②我从送行的人群前排一抬头,看见了故乡田野里大片的玉米,却瞬间又拿掉了“玉”字,想起了“米”,稻米的米。我那时八九岁,刚学会写一点儿字时,常在奶奶家的土墙上,用粉笔涂鸦。奶奶不识字,问我在乱画些什么啊?我就把奶奶认真地拉过来,用一根树枝当作指挥棒,指着墙上歪歪斜斜的一行字,给奶奶读:我不要吃米饭,我只想喝米汤。

③奶奶笑了,没说大米汤的事,而是对着字一番夸赞:孙子都会写这么多字了,这些字可真好看啊……

④我们那里不产稻米。我望见那片玉米地,再往前是小麦,也可能是黄豆或者棉花——就是没有水稻。我们那里也不缺水,可能是土壤不适宜,可能祖祖辈辈没学会种稻这门手艺。方圆十里地,难闻稻花香,大大小小的集市上也少见稻米售卖。

⑤只是,逢年过节前,故乡的土路上,有金鹿牌自行车从远方骑过来,车子大梁上,会耷上一袋米,尽管袋子瘦瘦的,但大家都晓得那里装的是稻米。有小孩子羡慕得两眼发直,然后转身急跑回家里问大人:咱们家怎么没有种稻的亲戚呢?!

⑥我奶奶就有一个远方的亲戚,她每年也就会收到一些米。这些米,用奶奶的话说,得“惜着吃”。怎么吃呢?只能用来煮米汤。抓一把米,最多再抓一把,还得让指缝间再漏掉一些,放到玉米、麦子磨成的混合面里。那时,玉米与麦子已被水融成液态,而大米是不变的颗粒状,它们在沸水的喧腾下,就像游动的小鱼。当煮粥的灶膛不再续柴,这些“小鱼”便沉潜到铁锅的底部,凝结为一团比米汤浓稠的米团。有些人家小孩子少的(多了就不够分了),就会把这些米团捞出来,给孩子吃。

⑦就在我领着奶奶读墙上的愿望不久,有一天接近傍晚时,奶奶悄悄把我叫住,她说:来、来、来。一个字一个字说。现在回想起来,那几个“来”字被从奶奶口里那么神秘地叫出来,简直像是一粒一粒晶莹饱满的米粒。奶奶把米汤装进了一个铝桶里,并且已经盛好了一碗。我坐在一个矮凳子上,端起来就喝,奶奶在一旁看着呢,喝完一碗她就拿勺子满上。奶奶还说,使劲喝,这桶都是你的。我不知道喝了几碗,最后我坐在矮凳上想站起来,撑了几次,都没能站起来,肚子太胀了。

⑧奶奶也不是专门煮给我喝的。我小叔的未婚妻要来,奶奶就提前煮了米汤,后来又改了日子,不来了。奶奶说,吃天上掉下来的米汤更香,你说是不是?我跟奶奶说,这哪里是天上掉下来的,分明是奶奶亲手煮出来的嘛!奶奶也不辩解,只微微地笑着。

⑨故乡不产稻米,但还是有米流入这个村庄,像我奶奶所说的那样,天上掉下来的。稻米在故乡的出现,自始至终,都会裹挟着一桩桩人情、故事。那些沉淀下来的故事、人情,我一旦触碰到,就会俯身蹲下来,仔细地品味,直到我感觉到有些“饱”了,再顺势在记忆中的草地上、河流中、屋檐下、墙根旁,打几个滚,消化一下,再笑一笑或者闹一闹,将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写下来,这能让我在异乡感觉到踏实有根。

⑩作家刘震云说,兜兜转转才发现,故乡就是世界。我想说,那汤中之米便是世界之光。这光又是爱与美好、忧伤与缅怀,因文字的连缀而浩瀚,且不停不熄。

(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