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

杭州是中国最早的原始茶产地之一,“西湖龙井”品质优异,色泽绿润,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世界闻名。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茶文化”!

【材料一】

①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期,毫无疑问出现在十一至十三世纪,即北宋、南宋时期。

②宋时的城市,满大街都是茶坊、茶肆,就如今天城市中几乎每一个热闹处都会有咖啡厅。A.《东京梦华录》说,汴京的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画出东京城外的多处茶坊酒肆,主要分布在繁华的河两岸。

③寻常的宋朝人家,平日里接待宾客,也必用茶与饮料。当客人来访时,主人家要先敬茶招待;当客人告辞时,主人家则奉上饮料送客。宋人笔记《南窗纪谈》与《萍洲可谈》都记录了宋朝的这一习俗:“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此俗遍天下。”这里的“汤”,是宋人喜欢的饮料之一,一般由中药材、果子、鲜花煎制而成,又叫“香饮子”。

④上层社会更是以烹茶为风尚。当时的文人雅集,品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许多士大夫还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择一清雅之所,品茗斗茶。苏轼诗曰:“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说的便是他在扬州石塔寺参加茶会的事情。

⑤可以这么说吧,在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难怪宋徽宗要夸口说:“(本朝)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⑥也只有宋人敢说自己的茶艺“盛造其极”,因为在中国茶艺史上,B.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历史上的绝唱。汉唐人虽然也饮茶,但饮用的方式比较“粗暴”: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元明时期形成、流传至今的泡茶法,也过于朴实、简易,难以发展成一套繁复的烹茶工艺。泡茶法所用的茶叶,叫作“散茶”,宋代市场上也有“散茶”,但不流行,而以“团茶”“末茶”为主流。什么叫作“团茶”呢?即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这就是“团茶”了。在制茶过程中,茶叶蒸而不研,则是“散茶”;研而不拍,则是“末茶”。

(节选自吴钩《新民说·风雅宋:看得见大宋文明》,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不久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围炉煮茶”这类新兴的吃茶方式逐渐风靡全国。围炉煮茶“出圈”背后,是“茶文化”逐渐被年轻人认同、喜爱,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了众多“95后”甚至“00后”走进茶馆,学习和体验茶文化,带动茶馆业态出圈。

②“市场看准围炉煮茶这一中式饮茶方式中蕴含的情绪价值。”美田新兴玩乐项目负责人分析。她认为,一是这个产品足够新奇,炭炉、茶壶和烤物,简简单单就能营造出中式传统生活的氛围感和仪式感,满足年轻人拍照打卡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舒适温暖的社交方式,体验慢生活成为其核心要义,更寄托了消费者对“岁月静好”的向往。

③围炉煮茶改变了年轻人对喝茶的认知,而且,这类全新的饮茶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消费压力不会很大,大家也更愿意去尝试。也许未来,年轻人会因这份体验喜欢上茶文化,那围炉煮茶的意义就达到了。

(摘自俱鹤飞《“围炉煮茶”火出圈,年轻人热捧的是什么》,有删改)

【材料三】

①近年来,我国对非遗的保护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光保护是不够的,在各种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遗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②非遗创新,新在工艺设计。就拿苗绣来说,如果在保留原有民族刺绣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新纹路,形成新风格,推出新样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遗走进大众眼球的可能性。

③非遗创新,新在传播手段。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空间的桎梏,使得非遗能够为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比如“李子柒”团队就利用短视频平台,向大众展示了很多传统手工艺。

④非遗创新,新在创意整合。“非遗+文创”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不妨从非遗文化中提取出关键元素,应用于产品设计或广告设计中,通过创意设计,开发出具备审美和实用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比如很多博物馆已经将文物的创意设计放在了主攻位置,利用文物的原型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就成了当下受到年轻人广泛追捧的“国潮文化”。

(摘自冉昕怡《非遗创新,应“新”在何处》,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