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6至20世纪初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中心 | 意大利 | 英国、法国 | 德国 |
时间 | 1540-1620年 | 1660-1840年 | 1840-1910年 |
—摘编自潘教峰《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等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从欧洲出逃的科学家(部分)
科学家 | 类别 | 故乡 |
奥托·勒维 | 生物学家 | 德国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物理学家 | 德国 |
卡尔·科里夫妇 | 生物学家 | 捷克斯洛伐克 |
约翰·冯·诺伊受 | 数学家 | 匈牙利 |
艾尔温·薛定谔 | 物理学家 | 奥地利 |
—摘编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欧洲战争前沿的英国只在与战争紧密相关的武器研制领域、医学领战,才向高水平的流亡科学家们立即提供了继续他们职业生涯的机会。传统的移民国家美国,不仅远离战场,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包容性较强的自由竞争的社会。当时又处于科学、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上升期,因而往往能为流亡科学家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而大西洋彼岸的其他国家(如加拿大),尽管也有移民传统,但当时只愿接收农场、森林、矿山和血汗工厂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知识精英。因此,美国能够对那些已经流亡到英国等国的知识难民产生出越来
越强烈的吸引力。
—整理自李工真《世界科技中心的洲际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