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材料一】今天,让我们词穷的不一定是理屈,还可能是表情包。键盘的使用让我们开始“提笔忘字",表情包的流行让我们逐渐“词不达意”。“不假思索”地使用流行语,会钝化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惰性,加入语言的“假面舞会”。

    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我 emo 了”,显然是一种审美的降级。“yyds”和*绝绝子*说起来爽,看多了也烦。夸人只会说“太漂亮了”,面对一个笑话只会回复一串“哈哈哈哈哈哈”,未免太过乏味。躲在表情包里的表达,才是缺乏表情的。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一些年轻人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02月28日)

【材料二】

    年轻人为何会出现“词穷”问题?首先是过度依赖媒介技术。虽然媒介技术能够解放人的身体,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过度依赖会导致个体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退化,甚至导致感官或身体机能萎缩。

    其次是过度依赖线上沟通,削弱了线下交流。现在不少年轻人是“低头族”,彼此的联系主要在线上,线下的面对面交流显得“无足轻重"。过去参加好友聚会时,朋友一见面常有聊不完的天、说不尽的话,而现在简单寒暄后,便没什么可多聊的,好像该说的话都已经说了。这种线下交流的“无话可说”还体现在家庭中,有些年轻人回家之后,好像没有特别多的话要和父母说,因为平时会打电话和视频交流,从朋友圈也能了解各自最新情况,深度交流好像没必要了。

    最后是“视觉传播"带来年轻人思维模式的变化。语言背后体现的是思维,过去的文字表达需要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进行遣词造句。但现在不少年轻人迷恋短视频,习惯了用浅白的网络语言进行表达。网络语言的复制模仿、随意改编、混乱使用可能会重塑青年群体的语言,进而影响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习惯。久而久之,“短平快*取代深度思考,“感官刺激”取代“理性思维"。因此,短视频语言取代文字表达,不仅会带来“词穷"问题,还可能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的。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02月27日)

【材料三】一个人的素养、能力及作为和影响,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年轻人“词穷”,不管科技和网络的影响有多大,它都是外因。事实上,网络内容精品化建设和网络语言文字表达的示范引导不可能一蹴而就。等待网络媒介优化后解决“词穷",这显然是消极的,至少是不现实的。

    与其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不如说有些年轻人不会说话和书写,主要是缺乏实践。因为精神属于意识层面,它包括认识范畴的思维、理念、观点等。实践不仅检验真理,而且是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根本途径。一定意义上,语言就是一种实践。

    在口语交流时“词穷",想到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很多人花了时间下了功夫,到头来只是“哑巴英语”,因为他们靠死记单词、硬背语法。如果找到合适的语言环境,捉住能够练口语的"对手”,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效果必然迥异。同理,一些年轻人解决“词穷”,多从网上"转入线下”,不应是补充手段,而应是重要途径。但又不能为学语言技巧而学语言技巧,而是在真实的为人处事中学会思考判断,打足腹稿。有了实践基础,你就一定会有表达自信,并实现理想的表达。

(摘自《红网》2024年02月29日)

【材料四】如何重塑语言文字能力,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比如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并且强调高校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

(摘自《澎湃新闻》2024年03月01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