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言是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各地域之间的地理隔被打破,人类的社会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因此形成了空前活跃的语言大交流格局,使得各地方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甚至走向濒危和消亡,严重地威胁到了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了“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口号。2015年至今,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和财政部的支持下,以曹志耘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开展,全国共调查了1289个汉语方言点和429个少数民族语言点,另外,还出版了一系列方言文化成果,如《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2022年9月29日,“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第二辑)20册新成果。这些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方言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了力量。

一个地区的方言文化是维系人民群众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唐代诗人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对乡音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铭记于心的浓浓的家乡情怀,这种情怀毫无保留地通过方言文化展示出来。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的“方言生态”。所谓“方言生态”,指的是一种语言内部的个体语和共同语既排斥竞争,又合作共赢的关系。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入,普通话业已占据语言主体地位,而作为地域变体的方言,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方言生态”失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使方言文化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共同创建“方言生态”之美。

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上述两类正是方言文化的重要体现,例如民间山歌、禁忌语、口头故事、地方戏曲等等。

方言文化和国家语言战略安全也存在密切关系。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语言安全对于保证民族命运和国家兴旺发达也同样重要。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有着深厚的本土气息,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能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第2版),全国共有十大汉语方言,且各方言内部又存在不同片区。我们不难看出,汉语方言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方言文化资源也异常丰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还很难对方言文化做到面面俱到的保护和传承。面对新时期和新形势,我们应该分清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次方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规划,充分利用新时代新媒体,完善方言文化的宣传、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升方言文化在新时期的影响力。广大人民群众也应该自觉地加入到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去,说好家乡话,讲好家乡故事,使方言文化永续流传。

(摘编自冷志敏、黄晓东《新时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材料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

在全球化时代,希望依靠行政力量来保卫方言,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可以借助行政权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敬畏,让方言消失得慢一点,或是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与传承方式。比如,在城镇化进程中,适当保留一些“乡音化”的地名;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对那些与方言有关的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给予必要的扶持;而在社会层面,消除对方言的歧视很有必要。

到底如何对待方言,其实并无多少深奥的道理可辩。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的还是一个社会对文化多元性乃至亚文化的包容度。特别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社会,方言或是维系乡土与城市联系的精神与文化纽带。

(摘编自光明网《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