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诗文,唤醒文化基因
康震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
②古代经典诗文始终秉持的价值观念是崇尚理想信念,弘扬家国情怀。这里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高远志向,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它们的内涵各有不同,其共同点在于:肯定自我价值,敢于面对挑战,彰显爱国精神,捍卫民族气节。坚信人生道路,期待社会进步。这些坚定的价值观念是精神更是信仰,是古代经典诗文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
③古代经典诗文的重大主题之一是人文关怀与民本思想。孟郊吟诵母子情写出了《游子吟》,苏轼追忆夫妻情写出了《江城子》,李白感念朋友情写出了《赠汪伦》,在几十上百字的短小篇幅里,寄寓了赤诚浓厚的人间真情,流传千载至今不绝。“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将仁爱的精神与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仁爱精神以体恤民众、承担责任的生动内涵,成为古代经典诗文寄寓民本思想的精神标识。
④一部中华经典诗文的历史,就是承载、展示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历史,贯穿其中的是礼乐精神。“礼”规范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也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感,“乐”则通过内在情感的交流,达到群体和谐的目的。在经典诗文中,自然的情绪升华为人际间的和谐情感,自然的感官升华为充满温情的艺术感受,其目的是为了陶冶和塑造“发乎情止乎礼”的性情。它们共同沉淀在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文学文本中,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培育、性格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经典诗文中,在文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才有壮怀激烈的人生奋进,才有飘逸洒脱的超越追求,这使他们的诗文迸发出既雄阔壮美又清俊超然的万千气象,而这正是中华经典诗文生命智慧的特有魅力。
⑤这些深埋在诗文经典中的精神力量本就在国人心中,我们就是需要去唤醒它们。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真正讲透、讲懂传统文化里的哪怕一联诗、一个场景、一段故事,人们就会记住一辈子,甚至受用一生。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深深埋藏在这些具象中,成为刻印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就是要以通俗化、大众化、艺术化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唤醒每个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基因,让人们从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吸取智慧,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⑥中华经典诗文,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又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凝练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文学传统与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古代经典诗文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明不断走向创新发展的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