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越来越显著,城市群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正在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潜力的核心地区。
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是由区域内各城市、各要素的融合程度决定的。融合是指在高水平上的城市协调关系和要素合理配置,是通过集聚和扩散实现的。世界三大著名的大湾区城市群,起步于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港口、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同时,产业、资本和市场集聚。
通过对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海西、山东半岛七个城市群的人口、土地、经济概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近五年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群为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吸引力比较高,尤其是“211”、“985”名校聚集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名列前茅;人口涌入最少的则是海西城市群,即使核心城市福州和厦门,城市竞争力也稍弱。从土地占比和地区生产总值占比来看,粤港澳的地均产出最高,是第二名长三角城市群地均产值的二倍之多;地均产出最低的城市群为成渝城市群,仅占粤港澳城市群的1/7。
材料二: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为62.72%,城镇体系趋于完善中,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判别其现在处于趋于成熟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为68.47%,城镇密度区域较稳定,同时基础设施水平也是所有城市群中最完善的,属于内涵式增长阶段,基本判别其处于成熟发展阶段;而粤港澳城市群城镇化水平高达84.41%,区域内部相对较为平衡,城市空间组织扩散高于集聚作用,城镇密度也处于相对合理的稳定状态,基本判断其处于成熟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由于城镇化率比较低,还处于集聚作用为主、扩散作用为辅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处于快速发育阶段。
表1: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特征
指标 | 雏形发育阶段 | 快速发育阶段 | 趋于成熟阶段 | 成熟发展阶段 |
城镇化率 | 30%左右 | 30%—50% | 50%—70% | 70%以上 |
城镇体系 | 不完善、城镇密度低 | 较为完善、城镇密度较高 | 完善,城镇密度继续提高 | 完善,城镇密度区域稳定 |
空间结构 | 松散、基础设施不完善 | 较紧密、基础设施较完善 | 紧密、基础设施完善 | 最紧密、基础设施相当完善 |
空间作用 | 集聚作用占绝对优势 | 集聚为主,扩散为辅 | 集聚与扩散相对平衡 | 扩散作用略占优势 |
城市分工 | 分工系统还未形成 | 分工体系开始形成 | 分工体系相对合理 | 分工体系完善 |
增长路径 | 外延式增长 | 外延式为主、内涵式为辅 | 内涵式为主、外延式为辅 | 内涵式增长 |
材料三:表2:七大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
城市群名称 | 城市首位度 | 经济首位度 | 核心城市集中度 | 城市群空间结构 |
长三角城市群 | 2.28 | 1.73 | 56.6% | 多中心结构,相对较均衡 |
粤港澳城市群 | 1.19 | 1.03 | 57.2% | 双中心,相对均衡 |
京津冀城市群 | 1.4 | 1.39 | 64.2% | 三中心,不均衡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1.43 | 1.28 | 40.4% | 三中心,不均衡 |
海西城市群 | 1.94 | 1.62 | 24.4% | 双中心,不均衡 |
成渝城市群 | 2.06 | 1.46 | 60.4% | 双中心,不均衡 |
山东半岛城市群 | 1.28 | 1.52 | 26.5% | 双中心,不均衡 |
注:城市首位度: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经济首位度越高,说明该城市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地位越高。
材料四:
①增长极开发模式 ②点轴式开发模式 ③点轴群开发模式 ④网络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