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全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