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湖南省“一起考”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检测(一)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06-18
高考模拟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

(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

材料二: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得这一能力。

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

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

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出以后

孙犁

南部村虽然说不上什么山光湖色,有出奇的风景可看,却是大平原田园本色。围村一条堤,堤外接连不断已经收割起庄稼的田亩,杨柳树也很多。村西有一条大河绕过,隔河望去,又是一围村庄,一片田亩围坑麻地,倘在夏秋两季也一定有些风光景致。

正是冬天,快要过旧历年了,我在这村子住下。房东老伴两个,待我很好。

房东只有个女儿,今年十八岁。从小娇惯,抗战以来,更当男孩子看待,说一不二。我们不久就熟起来。她交游很广,认识许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许多姐妹。同时,她的好处也很多。为人慷慨,对抗日工作热心,敢出头,所以也着实令人赞佩。

不久,她一定要去升学。我写了一封信,介绍她到抗属中学附设的卫生训练班去试试,却录取了。回来,和她母亲说了没三句话,就跑到街上去,找她的伙伴们去了。到夜晚回来,带来一个同她年岁差不多,比起她那细长个子,算个中等身材,比起她那尖长脸,算是圆脸,细眉大眼的女孩子来。说是她一个干妹妹,也要去升学,叫我写介绍信。

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十七岁,家里愿意叫她出去。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说话和房东姑娘不同,很少流行的新名词,但是道理说的也很明白,叫人相信;只是在说话中间,有时神气一萎,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上的红光便晦暗下来,造出一股阴暗;两个眉尖的外梢,也不断簌簌跳跃,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她把要说的说完,就要走;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可以写个信去考考。

女房东是没事,也要一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的。这回,王振中走了,她就过来,和我讲说了王振中的家:王振中是这村北头赶大车王六儿的女孩子,也是独生女,家里虽然穷,但也因为这孩子从小就仁义懂事,爹娘也娇养惯了的。前几年王六儿死在保定城了,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但那婆家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公公在村里名声最不好,没人愿意招惹,有名的顽固分子。

她说起话来就要离开这个家。

果然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王振中就来了。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得更短了,脖里围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挟了一个包裹。

我说:“信可以写,上学是好事,可是你和你婆家说好了没有?”

她红着脸说:“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我和他们讲好了。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

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临走,我说用不着带包裹,这是去考啊,不一定能录取。但她没答话,便催着房东的女儿走了,从门前堤上跳过去,走得非常快。

这样,我在南部村过了旧年。正月间,冀中各地非常热闹,抗属中学驻的村子里,有五千个中学生参加大检阅。早晨,在会场上,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和那些小同学一样站在队里。她的脸更红、更圆,已经洗去了那层愁闷的阴暗;两个眉梢也不再那样神经质地跳动,两片嘴唇却微微张开,露着雪白的牙齿,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

那个村庄,正在滹沱河和沙河之间。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一天早展我正在杨树林里和一个老乡谈这一带的白菜和红薯的产量,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才微笑着听我对她的问话:

“听说你婆家从北平把你……叫回来,像有什么打算,来找过你吗?”

“找过。”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他们一家人全来了,男兵女将,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可不是我自己解决,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

临走时,她说今天是看护实习,刚给一个伤员上了药。我问她那是什么药,她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侯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郑,郑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郑,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沐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逐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然则坚习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坚刁自骑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坚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狱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昵称南方游客的“小土豆”“小金豆”,喻指广西游客的“小砂糖橘”,成为媒介传播关键词,连续多日登上各类热搜、热榜。

在互联网上使用转喻的词语指代一个群体,尤其是地域群体,本来容易引发歧义。但此次“小土豆”“小砂糖橘”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情境,被赋予了一种“可爱”“萌新”的意味,传递了一种____甚至宠溺的氛围。

一些媒介传播、公共讨论的规律,正在被____广泛应用着。比如,对高共识性话题的甄别。从吃货人设开始讨巧时起,人们就慢慢发现,在挂黑、互踩、拉黑、开撕为常态的新媒介社交中,饮食的讨论是难得的、和谐度与参与度双高的议题。打工人的辛酸与愤怒可以由一句“干饭去”收尾,各有立场的人不妨碍共同“吃瓜”,在其他议题上激烈对立的人群可以同看美食博主探店,而甜成豆腐脑之争、甜成粽子之争,几乎已经是网络媒介上最松弛的“争议”。淄博因为“撸串”而爆火,“小砂糖橘”引发善意“刷梗”,都是对共识度底层逻辑的会意。

这种放低身段以主导议题的方式,在去年夏天淄博的文旅宣传中获得过一次大规模的____,此次在哈尔滨文化形象的塑造中,又得到了一次明显的验证。文旅部门的策划推动固然是始动因,但大众在媒介社交中所获得的____训练,所推动的集体叙事,才是两座城市“出圈”的基础。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