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圆梦教育高考语文一模试题(港澳台侨)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11-22
高考模拟
语文基础知识
白话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岳飞”条说:《满江红》词“不见于岳飞之孙岳珂的《金陀粹编》中,至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袁纯所编《精忠录》始加收录,故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今人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等,皆对此词作者、作年提出疑问。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此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实非后人所易伪托”。

    笔者认为,根据八十年代两个重要发现,完全可以判定这首词是岳飞所作。一是1980年12跃,河南汤阴岳王庙中发现了一块嵌在墙上的《满江虹》词碑,为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庠生王熙所书。虽然词的末句作“朝金阙”,与明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提学副使赵宽为杭州西湖岳墤石碑所书《满江红》末句“朝天阙”不同,其实“金阙”犹“天阙”,都是对皇帝居住的京城宫殿的美称。岳飞冤死后,奸贼秦桧及其党羽长期窃据相位,而后来的蒙古贵族也压抑汉族的民族英雄,《满江红》赖民间代代相传,因而出现异文是难免的,也是可是理解的。

    岳飞死后三百多年,形势才出现转机。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蒙古族瓦剌部掳走,以后历经代宗、宪宗、孝宗约七十年,为明朝的中衰时期。皇帝宠信宦官,政权常不稳定,蒙古族连年不断地侵袭掳掠,时局舆,“靖康之难”以后非常相似,动员全国上下奋起抗敌卫国就成了党务之急,岳飞才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岳飞被害后,朱仙镇人民曾听地串连建庙,秘密祭祀。明景泰元年(1450)由政府出面在汤阴修建岳庙,并赐榜曰“精忠之庙”。同时,又将杭州祭祀岳飞的“褒忠衍福寺”改名为“岳王庙”,并赐额“忠烈”。这一切可以初步判定《满江红》只能是岳飞所作。

    1986年,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收集到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从中发现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题为“舆祝允哲述怀”的《满江红》及祝氏的和作。这首词与今傅《满江红》字句多有雷同,当是岳飞在后来特定环境中改定此词的基础。

    关于此词的写作年代,历来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当是作于绍兴十年(1140)秋。这年七月,在郾城,颍昌两仗中岳家军击溃了金兵的主力,岳飞话其部下曰:“直抵黄龙府,舆诸君痛饮耳!”正当他满怀信心,准备进军汴京时,高宗和秦桧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立即退兵。岳飞在无可奈何,极度悲愤中,改写原作,成就了这首壮怀激烈的千古绝唱。

    那些认为是明人拟作的人,除了把作者、作年视为最大疑点以外,退认为“踏破贺兰山缺”一句也是可疑的。其实中国共有三座贺兰山。一般词家都认为岳飞词是指宁夏的贺兰山,“借指金人占领下的西北一带”。但是当时它属于西夏,宋金并未在那里打过仗,岳飞何必去踏破它呢,而江西赣州的贺兰山,与岳飞“直捣黄龙府”的素志背离,肯定舆此词的写作无关。河北磁州的贺兰山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岳飞曾在此驻守经年,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这里就成了抗金的主战场。所谓“踏破贺兰山缺”最有可能指此处。

    至于《金陀粹编》未能收录此词,则是因为岳珂编集时尚未发现。《满江红》一词湮没民间三百年,至时势需要时才重新现身。

(摘编自陈非《<满江红>(怒发冲冠)只能是岳飞的作品》)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征君传
(清)方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著功烈, 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魏忠贤执柄,目东林诸君子为党。杨涟、左光斗、周顺昌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友。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其参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 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于人无町畦②,虽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亦无忌嫉者。
    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属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注】①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又称“征士”。 ②町畦(tīng qí):田界。比喻界限、规矩、约束等。引申为威仪。“无町畦”意为不摆架子。 ③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
默写
白话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各题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①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只是惊鸿一瞥,但她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②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子表面的光辉外,就不会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了。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多少带有了一丝贬义。

    ③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更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让人接受。

    ④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浓妆淡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刚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问是美。但是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种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所有景物统统呈现在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虽是无,并不等于观者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空白,其实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更耐人思索。

    ⑤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绝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来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⑦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贴,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⑧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⑨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⑩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世。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⑪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⑫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写作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