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单元测试(一)

日期: 2025-04-20 单元试卷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1910年,著名实业家张謇提出了“棉铁主义”,认为中国应提倡发展自己的棉铁工业,实行进口替代,并在“棉尤宜先”的思想下创办了大生纱厂。这一主张(    )
A、 推动清政府放弃了抑商攻策
B、 体现了维护国家利权的要求
C、 激发了民族企业家设厂热情
D、 开启了与西方“商战”思想
据统计,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对近代产业投资约2796.6万银元,其投资总额占我国此时期近代产业资本的70.48%。这说明当时( )
A、 民间资本对近代工业的冷淡
B、 国家资本极力排斥民间资本
C、 近代工业化是现出畸形发展
D、 国家资本主导着工业化进程
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    )
A、 极大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B、 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
C、 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1894年,华盛纺织总厂投产之后,李鸿章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 反对在传统手工业领域发展近代机器生产
B、 保证洋务派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C、 通过限制生产规模抵制外商企业的经济渗透
D、 满足帝国主义通过在华投资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下图是“1926~1936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百分比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

A、 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B、 外国加强了华资本的输出
C、 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 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下面为1833—1856年间中英贸易情况表(单位:镑)。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自华输英值

自英输华值

1833—1835

3779385

850159

1837—1839

4273858

911560

1842—1846

5323388

1783888

1854—1856

9157001

1964242

A、 中国对英贸易仍保持一定优势
B、 条约体系未影响中英贸易情况
C、 中国已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加快
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 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 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 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
D、 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

A、 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 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 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 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
A、 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 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 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 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非选择题

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宗教改革中,清教伦理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构成了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英国政府不断出台的科技政策促进英国科研活动和成果走在世界前列,这一切无疑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真正的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除了原有的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获得重大技术改造与发展之外,还涌现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工业地区在不断地向纵深地区扩展,机械化生产也日益推广。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确立了工厂制,那么,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工业发展的主要社会后果,则是确立了垄断制。

——摘编自周友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等

材料二: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象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