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河南省漯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2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
A、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B、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C、 “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两宋是秦以后官员清廉度最高的王朝。从朝廷到地方,从高官到小吏,清廉是普遍追求,贪污乃特殊现象。这说明( )
A、 程朱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廉洁自律
B、 高薪养廉是防止贪腐现象最有效方法
C、 商品经济发展可以减少官员贪污腐败
D、 地方权力分散可以基本防止贪腐现象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文官体制
D、 弘扬儒学正统,提高官员素质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B、 史料相互印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C、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
根据下边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

A、 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 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C、 古代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D、 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下图体现了敦煌壁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B、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B、 对现实社会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C、 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 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德国法学家胡果1805年依据罗马法已经阐明的权利主体和各种“适法行为”的必备条件、原则概括出法律行为的概念,这成为现代民法学最追遵循的概念。据此可知( )
A、 现代民法以罗马法为主体内容
B、 罗马法中的民法仍被应用
C、 罗马法中部分理念得以传承
D、 现代民法完全源于罗马法
下列两部文学作品是中外历史上的名著,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

A、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 标志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
C、 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D、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A、 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B、 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 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D、 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
下图是一幅1916年名为“水中捞月”的政治漫画,水中月亮上有“帝制”字。通过分析该画能够获得的认识是( )

A、 民国初期社会重建效果甚微
B、 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己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 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B、 表明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
C、 表明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出现了新构想
D、 表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已经形成
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 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 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世界大事记

17世纪晚期

英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倒行逆施,竭力加强王权,恢复天主教统治,激 化了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同时引起了大土地贵族的不满;1688年辉格党(代表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和托利党(代表旧责族利益)联合发动宫廷政变,赶走詹姆士二世,议会通过并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婿和女儿)承袭王位,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再英国正式确立。

18世纪晚期

1787年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 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 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责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晨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20世纪初期

关于“辛亥革命”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 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 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 论一一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以上是17--20世纪初世界历史大事记,从表中各国大事中提取共同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共同信息,史论结合)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