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11-24
开学考试
现代文阅读(24分)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对于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所谓“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移情说的一个重要代表利普斯反对用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主张要专用心理学观点,运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来解释。他举古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这种石柱支持上面的沉重的平顶,本应使人感到它受重压而下垂,而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它仿佛在耸立,上腾,出力抵抗。利普斯把这种印象叫作“空间意象”,认为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利普斯的这种看法偏重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唯心色彩较浓。

同属移情派而与利普斯对立的是谷鲁斯。他侧重移情作用的由物及我的一方面,用的是生理学观点,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摹仿”。在他的名著《动物的游戏》里举过看跑马的例子:

一个人在看跑马,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但不肯放弃座位,而且有许多理由使他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只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去享受这种内摹仿所产生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纯粹的审美的观赏了。

他认为审美活动应该只有内在的摹仿而不应有“货真价实”的摹仿。如果运动的冲动过分强烈,例如西欧一度有不少的少年因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摹仿维特自杀,那就要破坏美感了。正如中国过去传说有人看演曹操老奸巨猾的戏,就义愤填膺,提刀上台要把那位演曹操的角色杀掉,也不能引起美感一样。

我还记得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攻击的靶子之一就是我的“唯心主义”的移情作用,现在趁这次重新谈美的机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番自我分析和检讨。我仍得坦白招认,我还是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摹仿的。这是事实俱在,不容一笔抹煞。我还想到在一八五九年左右移情派祖师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刚出版不久,马克思就在百忙中把它读完而且做了笔记,足见马克思并没有把它一笔抹煞,最好进一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再下结论。我凭对个人经验的分析,认识到这问题毕竟很复杂。在审美活动中尽管我一向赞赏冷静旁观,但有时还是一个分享者,例如我读《史记·刺客列传》叙述荆轲刺秦王那一段,到“图穷而匕首见”时我真正为荆轲提心吊胆,接着到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时,我确实从自己的筋肉活动.上体验到“持”和“椹”的紧张局面。以下一系列动作我也都不是冷静地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紧张地用筋肉感觉到的。我特别爱欣赏这段文字,大概这种强烈的筋肉感也起了作用,因此,我相信美感中有筋肉感这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材料二: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摹仿”。但利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 ”,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 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畹。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26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仪卫先生行状

[清]方宗诚

先生讳东树,字植之,姓方氏。幼承家范,年十一,效范云,作《慎火树诗》,乡先辈咸叹异。长,学于姚惜抱先生,好为深湛浩博之思。四十以后不欲以诗文名世,研极义理,而最契朱子言。每日鸡鸣起,至漏数十下始就寝。严寒酷暑,精进靡间,枕上有疑,披衣省览;舟车尘土之间,忧戚病患之余,触事开悟,注时日以记。

先生少补县学生,锐然有用世志。凡礼、乐、兵、刑、河漕、水利、钱谷、开市、大经、大法,皆尝究心,曰“此安民之实用也。”然卒困诸生无所试。每逢国家大事必为远虑,与公卿交,尽言无隐。道光十一年,桐城大水,邑令杨大缙贪婪虐民,民大噪。令遂以民变诉大府,将调兵。先生在抚军邓公幕,急以身家保。抚军素敬信,事得寝。十八年客粤,时大臣请厉禁洋烟,下督抚议。先生著《匡民正俗对》,陈所以禁之之道,劝制军邓公复奏,不能从。英夷公司领事义律桀傲不受约,居省城夷馆。先生力劝制军杀之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方夷人跳梁,东南大帅多退避。先生时时痛心切齿,泣涕如雨,作《病榻罪言》,论制夷之策。遣人上之浙江军门,以时方议抚亦不用。

父展卿先生卒,先生客胡果泉抚军,所恸含敛未亲,誓没于外以自罚。将卒,犹遗命门人必薄敛。家贫,曾祖以降三世七丧未葬,先生内自疚,亲跋涉,卜兆营葬毕,而后得安寝。又修族谱,立祠规。族戚、交游、门人中,有疾病患难者,忧戚至废寝食,与人言泪随声落。自奉极菲而遇人则厚,凶岁更减食饮以周困穷, 盖至性醇笃如此。

遇事据理直论,或面折人非,以此颇为人所忮。老年,有与邑令谋欲致之狱者,先生不为动。所交尽当世宏才硕学,而尤重实行之士。韶州谭丽亭、同里许先生玉峰暗修无知者,先生推为君子之儒。

先生尝取蘧伯玉五十知非,卫武公耄而好学之意,以“仪卫”名轩,故学者称仪卫先生。

(选自《方宗诚集》,有删改)

[注]①卜兆:选择墓地。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其人急于进取,善于改过。③卫武公:春秋时卫国国君,95岁时还广采箴谏。

语言文字运用(10分)
写作(4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