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河南省豫南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1月精英对抗赛试卷

日期: 2025-04-02 竞赛测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
A、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B、 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 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下列属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的是(   )
A、 反对君主制度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反对重农抑商
D、 主张“经世致用”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出现了第一批职业教师,他们从一个城邦到另一个城邦,收费授徒,传授雄辩术。他们的出现(   )
A、 提高了公民的道德修养
B、 开始了对人性本身的研究
C、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D、 降低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15世纪的欧洲城市,逐渐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畅通的道路、宏伟的广场、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C、 教会权力正被世俗政权所取代
D、 人们宗教信仰的改变
拉斐尔是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下图《椅中圣母》为拉斐尔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   )

A、 显示自由平等的社会理想
B、 抨击了基督教会的黑暗腐败
C、 歌颂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
D、 表现了人间亲情和人性之美
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这反映出(   )
A、 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 文学作品有预测战争的功能
C、 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
D、 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可以说,牛顿学说决不只是影响了自然科学界、工业和技术界,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认知,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革命。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
A、 推动了一个民主、科学的理性时代的到来
B、 成为解释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基本理论工具
C、 是近代自然科学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D、 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式和思考方法
达尔文在自传中这样总结自己为创立进化论奋斗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这表明进化论的创立(   )
A、 彻底打破了封建神学的谬论
B、 建立在科学探究和实证基础上
C、 调和了神学和科学间的矛盾
D、 借助了工业革命的一系列成果

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共5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在历史学上被称为"文化转变期"。一方面旧观念、旧习惯、旧制度失去权威,另一方面新观念、新习惯、新制度尚未确定.人们解放于传统之外,个性就有自由发展的机会,而得自由思考、自由立论。而社会之纷乱又使人们不能不设法应付……学者遂变更研究的方向,由自然现象的研究变为社会现象的研究,尤其是政治的研究。

——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朱于知识博大,识见高远,气度宏伟。他以儒学为主体,大胆地吸取佛道,融摄三教,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朱子一生著述颇丰,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等

材料三  (西欧)工业文明兴起,工业化生产模式、市场经济制度的资源配量方式、生产技术运动的路径反映在文明主体一人的变化上,就是以人的主体性确立为核心的人的解放和发展。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以西方个人本位、个性中心为方向的。……“就社会国家论,必须如此,然后人人各用其所长,自动的创造进化,合起来便成了强固的国家,进步的社会……国家自然脱弱而立”。

——摘编自袁洪亮《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

中西启蒙运动

材料一  西方启蒙运动以解放人为目的,建立和发展了保护人的自由、平等的普世人权思想,这是启蒙运动最鲜明的旗帜和标志。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复兴了古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摆脱了黑暗的中世纪对文化的摧残和人性的束缚,解放了人对世界和宇宙的看法和了解,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对自己的看法。启蒙运动中,西方思想家发现了人自己、良心和社会正义,人们向往的是人性、财富、艺术、爱情、世俗生活、自由平等和理性。

——摘编自骆徽、王志红、刘雪飞《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改造国民性,推毁旧传统。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及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始,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藏着政治的因素。就像陈独秀说的那样,这个通过“最后觉悟之觉悟”所要达到的目标,仍然是指向国家、社会和群体的改造和进步。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