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2022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作者UID:19708797
日期: 2024-11-23
高考模拟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

材料一

2021年,舞路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住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编导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息下沉内敛,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舞蹈设计化山为人,以人作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

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如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与其动作稳健而具有顿挫感相匹配;织绢人从水色氤氲的画卷中徐徐走来,带着春天的气息,服装选用淡淡的艾绿。又如舞台布景,七个篇章的背景颜色从清淡过渡到浓重,逐渐形成青绿色彩,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

“远黛秀娥,只此青绿”,“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

(取材于刘淼、应杰、韩真、周莉亚等的文章)

材料二

《千里江山图》卷是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是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在设色和笔法上,《千里江山图》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石青、石绿是主色调,主要用来敷染山头和山体;赭石、墨是次要颜色,用来皴染山脚和阴面。画卷颜色有丰富层次,远山及天空上部用淡青绿颜色蘸淡墨刷染而成,既拉开了与近、中景山峰在视觉空间上的距离,也衬托了近、中景山峰颜色明亮的程度。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整幅画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堂皇之气盎然,以明丽璀璨的青绿山水表达了国泰民安的美好希冀。

在构图上,《千里江山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大致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形成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使用更使画面富有韵律感。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壮丽恢弘;山水间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的人物活动;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宋人郭熙《林泉高致》有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此卷正给人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体现 了宋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

(取材于馬季戈、王中旭、林玮等的文章)

材料三

中华民族对青色认识和运用的历史悠久。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青瓷是富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工艺品,传统绘画艺术以“丹青”为名,山水田园诗中更随处可见青绿的光影。青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

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偏爱青色?

生理基础对色彩选择有一定制约作用。研究证实,不同瞳孔颜色对其辨色有明显影响,褐色、灰色、碧蓝色瞳孔辨别光谱中蓝-绿暗色端较为困难,而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

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采集和农耕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中最主要的色彩便是青色,包括头顶的青天和身边的碧水,更有植物的绿色。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濡染,青色已经历史地积淀于民族意识中。因此才会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细腻体验和“池塘生春草”的欣喜情感,也才会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亲昵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谐。青色更易激活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产生心有灵犀的体验,形成对青色的认同感、亲切感。

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家都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出发,倡导以虚静的主观态度对待万物,重视静坐凝心,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现代研究证明:青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比较适中,给人以明净、澄洁的感觉;人在青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心跳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变缓,精神放松。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

(取材于宋凤娣等的文章)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此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乎其体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数物,而谁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 而怒人之不信也,犹教人执鬼缚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

谁谓华、岱之不高,江、汉之不长与?君子修德,亦高而长之,将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诸人,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怨人之谓壅,怒己之谓通;通也知所悔,壅也所误。遂所误也,亲戚离之;知所悔也,疏远附之。疏远附也,常安乐;亲戚离也,常危惧。自生民以来,未有不然者也。殷纣为天子而称独夫,仲尼为匹夫称素王,尽此类也。

人情也莫不恶谤,而卒不免乎谤。谤之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来,之而愈多。明乎此,则君子不足为也,暗乎此,则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屡省,禹拜言,明乎此者也;厉王【1】蒙戮,吴起【2】刺之,暗乎此者也。夫人也,皆书名前策,著形列图,或为世法,或为世戒,可不慎之?

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闻;或言予之不善,惟恐过而见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 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进业无退功。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之焉。

《周书》有言:人毋鉴于水,鉴于人也。”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3】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 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故我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

(取材于徐幹《中论》)

【注释】【1】厉王,西周天子。奢侈暴虐,派人杀害谤者,后被放逐。【2】吴起:战国时人,少年时游仕不遂,乡人们议论他,被他杀死。【3】子都:古代美男子名。

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
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山地马

日隆是四姑娘山下的一个小镇。

在小饭馆里喝酥油茶的时候,我从窗口看见了山的顶峰,在一道站满了金黄色桦树的山脊背后,庄重地升起一个银白色的塔尖, 那样洁净的光芒,那样不可思议地明亮着。我知道,那就是山的主峰了。相信此时此地,只有我一个人在注视着它。而那座雪峰也已渡过蓝空,到我胸中来了。

顷刻后,我们站在山前,远远看到将要驮我们上山的马,我的心跳一下就加快了。

马,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可那是一群什么样的马呀!

在我的经验里,马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牛羊产仔产奶,形象问题可以在所不计。但对马,我们是计较的:骨架、步态、毛色,甚至头脸是否方正都不会有一点马虎。如果不中意,那就宁愿没有。而眼前是些什么样的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叫人担心它们的骨头随时会刺破皮子。

我问马队主人刚才把马叫作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在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牲口。马和牲口,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马”,低沉,庄重,有尊敬的意味;“牲口”,天哪!你念念看,是多么轻描淡写, 从一种可以忽略的存在上一掠而过。不过带着一点失望的心情在路上实在是件好事。如果胯下是一匹好马,会叫我只享受马,从而忽略了眼前的风景。而现在,我可以好好看风景,因为是在一头牲口的背上。

看够了一片风景,思绪又到了马的身上。马之所以是马,就是在食物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它们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饼干、巧克力,甚至还有肉罐头。我的那一匹,伸出舌头来,就从我手上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去了。

吃过干粮再上路,我没有再骑牲口。走在一片柏树林里,阳光星星点点透过树梢落在脚前,大地要在上冻前最后一次散发醉人的气息,小动物们在树上来回跳跃,寻找最后的一些果实,带回窝里做过冬的食物。夕阳西下,整个山谷,整个人就落在阴影里了。寒气从溪边,从石缝里泛起,步行三四个小时,人也很累了。听到那些牲口脖子上的铜铃在前面的林中回荡,这时,不管是牲口还是马,都想坐在它的背上了。

晚饭的时候,我的那头牲口得到了比别的牲口多一倍的赏赐,我甚至想给它喝一口酒。在云杉的衣冠下拉上睡袋拉链时,牲口们已经不在了。我什么也来不及想,就酣然入睡。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流到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那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月光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只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脸与期望的马了。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在这样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它的鼻子喷着热气,咻咻地在睡袋外面寻找。我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说,可是我没有盐巴。它也并没有走开,仍然咻咻地把温暖的鼻息喷在我的手上。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驭手建立情感。它舔我的左手,又去舔右手。我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看来,这次登山将要扩展我关于马的概念。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画面里,那马在外形上就成为一匹真正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录像没有伴音,但我还是禁不住身子颤动一下,听到了蹄子叩在岩石上的声音。我看见自己用缰绳抽了它一下,于是,它就驮着我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它从一段枯木上跃过时,是那么轻捷;而当其急速转弯避开前面突兀的岩石时,又是那么灵敏。于是,我在它的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这匹马这样懂得来自骑手的暗示:轻轻一提缰绳,它就从一丛小叶杜鹃或一团伏地柏上飞跃而过;两腿在肋上轻轻一压,它就甩开四蹄,跑到这个下午的深处去了。

一场大雪下来,不要说再继续上山,就是下山的路也完全看不见了。

顶着刺眼的阳光,我们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带来的东西。这一来,它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就是这样,我们的双脚还是深深地没入积雪。不到半天工夫,我那专门为了这次上山而买的运动鞋就报废了,所以不得不爬到马背上。倒是马队的主人说,没什么,牲口就是叫人骑的。我说,这么深的雪,它怕是不行吧。主人说,它们又不是金贵的马,那些马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我说,其实就是另一种马嘛。他说,是,山地马。

这些马,在这样的路上走得多么快啊,雪越来越薄,最后雪没有了,道路又变成了深深的泥泞。这时已经到了我们上山第一天过夜的地方,马队的主人要在这里跟我们分手,他说,到了山下只要卸下鞍具寄放在镇子上,牲口们会自己回家的。到这个时候,他才露出一点感情说,牲口们累了大半年,该过一个安闲的冬天了。他扬起手,对着他的牲口叫一声“走”,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

风吹着它们的脖子,铜铃声在黄昏中回荡。寒气四起,我抬起头,看到晚霞又一次燃红了雪山之巅。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