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广西桂林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6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题包括4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1分,共48分。)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到:“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 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 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 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 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 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 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 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
B、 私学兴起与思想界的繁荣
C、 专制集权统治遭到削弱
D、 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
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   )
A、 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
B、 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
C、 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
D、 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
明朝后期,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
A、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 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 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 “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的影响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在古希腊雅典,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
A、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B、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对“动力线”的概括最全面准确的是

A、 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
B、 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
C、 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
D、 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
“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

A、 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 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 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 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 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 一直奉行“光荣孤立”的政策
C、 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D、 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

A、 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 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 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 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

A、 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 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
A、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 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 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D、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有人认为,“同为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主要因为(   )
A、 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
B、 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D、 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   近代中国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 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
A、 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 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 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
A、   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
B、 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
C、 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D、 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下图是一张新闻照片,显示的是1938年9月18日,济南街头人们手持五色旗游行,队伍中出现两个玩偶,一个是“祸国殃民的蒋介石”,一个是“助纣为虐的宋美玲”。这种宣传主要是为了(  )

A、 消减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意志
B、 揭露蒋介石对中国革命的破坏
C、 表达中共“打倒美蒋”的态度
D、 表示山东军阀对中央政府不满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
A、 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B、 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C、 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D、 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历史学家宣称,“整个16世纪的特征就是乡绅的兴起”。西欧乡绅阶级的形成主要是西欧富裕农民长期孕育的结果。富裕农民经济的扩张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或半资本主义的农场经济代替封建地产经济的过程。同时,以此为基础,富裕农民在地方事务中的政治作用,也令人瞩目最迟到15世纪中期,他们实际上控制了乡村的司法和行政事务。从社会身份上看,上层农民日益与乡绅、骑士交融;但从生产方式上看,却是骑士、乡绅向富裕农民开创的雇佣经济转化。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层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绅衿阶层形成于明代,但他们享有的政治特权即广义上的“绅权”,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绅衿就是明清时期的士大夫阶层,是一种封建特权的标志。中国绅衿地主经济的膨胀,既如同一般封建地主对农民实行超经济的地租剥削,又凭藉他们的特殊身份所取得的特殊权利,而这种特权是受到封建政府法律正式承认和保护的。明清绅衿的膨胀严重地摧残了生产力。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层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不仅在政策示范和鼓励致富的意义上为这些率先致富起来的新兴富裕农民封冠加冕,同时也开始赋予他们荣誉性政治角色,大胆启用,让他们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新型富裕农民逐步进入农村的政权核心,具有政治参与的良好基础,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经过专业管理训练而形成的民主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为农村基层政权注入了政治民主化的新气息。

——摘编自徐向东《论新时期新型富裕农民的地位与作用》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