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
①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②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③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④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还是修旧如旧那套陈词滥调,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⑤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⑥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⑦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⑧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⑨父亲说,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要把这蓝娟染出来,谈何容易。
⑩老董 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⑪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⑫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老董说,今天我带你赏秋去。
⑬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把我放在前面大杠上坐着,穿过了整个金陵大学的校园。
⑭这时候的南京很美,沿着大街两边,是遮天的梧桐。阳光洒到梧桐叶子上,穿透下来,在人们身上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斑。隔了一条街区,是整条街的银杏,黄蝴蝶般的叶子在风中飘舞,在地上堆积,自行车辗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边停下来。
⑮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我听到了不知名的鸟在鸣唱,从远处的山那边传来。山脚一棵红得像血一样的枫树,簌簌响了一阵,就见鸟群扑啦啦地飞了出来,在空中盘旋,将蓝色的天空裁切成不同的形状。老董长满皱纹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念。
⑯沿新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
⑰老董抬头,静静地看着,指着树对我说,这是橡树。
⑱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⑲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时还是金陵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当年我进金陵大学古藏部修古籍,还是你爷爷几番周折安排的。
⑳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㉑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㉒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㉓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㉔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㉕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㉖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㉗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㉘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㉙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㉚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㉛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㉜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
㉝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本文节选自葛亮小说《瓦猫》,有删改。该书关乎民间手艺,涉及古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三个匠种,匠人们有炉火纯青的于艺,或有着后继无人的遗憾,或面临着未来无用的定局,他们施展的空间愈见狭窄,却仍固守一方天地。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认识一些古老的工艺,感悟匠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建议假期阅读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