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联合考试(一)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11-22
月考试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程颐强调“知”是“行”之“本”,“知”决定“行”,“行”则是由“知”派生而来的,能知必能行,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朱熹不赞同程颐过于强调知难行亦难的说法,而是提出了“行重知轻”论。他明确指出,“知”若只会“纸上谈兵”而不去实践,“知”则不是“真知”,“行”也不是“真行”。

——摘编自张梦思《王阳明知行合一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郑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刻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吴《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共八大前后,国家领导人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陈云指出:在保持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工商经营的主体的同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对工商业的发展进行补充,在保持计划生产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指导地位的同时,允许私营工厂的开设。1957年.中央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和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企业。把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权力要求,作为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要求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分配上要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当然,此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总体仍然是朝着计划经济方向发展的。

——摘编自马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1978年至1992年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探索阶段”。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中国走上了市场取向的艰辛探索之路。1979年4月,国家召开价值规律理论探讨会,推动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经济理论的先行探索深化了党对经济与市场的认识。除了农民自发的改革探索外,在国家主导下,还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允许非会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及以价格革命为中心的流通领域改革等。通过这些改革,农户、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模式逐步向独立的市场主体靠拢。

——摘编自张泌悦、丁林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探索研究》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