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议论文阅读

作者UID:7319097
日期: 2024-11-23
复习试卷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请按要求完成问题。

本来面目长如故

韩青

①苏轼在《老人行》中写道:“本来面目长如故。”意思是说,不管时间、环境、地位、遭遇等怎么变,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应该总是跟原来的一样。我认为,始终如一就是一种节操,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持着。

②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变得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物质至上……他们甚至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进而变得心口不一、投机取巧、坑蒙拐骗,完全偏离了做人的正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游离在道德和人的本质意义之外。

③一个人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本色,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男神”不仅如此,他的演技更是精湛传神,韵味十足,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他也会在他的包里放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力,在演艺界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从来没有在演出中念过白字。他曾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他这种始终如一的态度和精神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成就了他高尚的人格。

⑤可是,有一种人,他声称自己是始终如一的人,当他一旦言行不一的时候,就会找个借口来敷衍,这样的人,就不是始终如一的人。因为,真正始终如一的人,不会找一些借口来应付的,即使有时候忘记了曾经的承诺,也会再去找个机会弥补。

⑥当代画家李苦禅就是这样的人,凡是答应别人的事,他从不食言。可是,有一次一个老友请他作一幅画,当时,因为有事在身,他没有及时完成。后来,他在老友病故后才想起这件事,于是立即作了一幅画,并郑重地题上老友的名字,还盖上印章,随后把画作带到后院烧掉。事后他告诉儿子:“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托马斯·麦考利说:“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质,要看他在知道永远也不会被人发现的情况下做些什么"。李苦禅的这位老友已经离世了,就是不作画,这位老友也不会知道了。可是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始终如一。

⑦而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始终如一,就必须保护好自我的纯粹性,不能有其他杂质的介入。那些始终如一者,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做根基。否则,建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就像无根的浮萍不能坚守自己的方向。

⑧有时候,一个人看上去的样子,而那未必就是他的真实写照。胡舜陟在《癫僧》中提到这样一个僧人法渊,他看起来痴癫,常向别人乞讨钱财,得到一文钱就高兴满足,讨到钱多了,就在路上给那些残疾人和穷苦人。这样的变化,我们在登山中常会遇到,但是,不管你走的路有多弯,而到达顶峰的心一直都没变。正所谓:“不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说,衡量一个人是否始终如一的标准,不是看其外在,而是观其心。

⑨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着始终如一的言行,他才能赢得世人和这个世界的尊敬。"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出尔反尔、变化多端的人照样会活得风风光光、有滋有味。但是,要知道那毕竟是暂时的,因为时间如水,终究会洗去他们这些渣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网络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到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的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这二十年不仅有文学意义,更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成为广泛的研究对象。

  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及90年代出生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

  网络文学需要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张贴上去的评论。与“e批评”相比,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

  网络写手的生存环境--签约率极低。写手签约获得收益的情况如同古老的金字塔,位于顶端的人是少数,能获得大众认可,能够有作品出版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金字塔的底层,上传字数与收入不成比例,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无任何回报,也没有签约。

  大体而言,网络文学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跨入电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存在却透明。鲁迅文学奖上网络文学全军覆没,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新变化是,网络小说可参评,但必须已经落地出书,且出全。按照这一规则,还未收尾的热门网络小说《盗墓笔记》未能入选。参评作品中,仅有《巴山旧事》和《办公室风声》两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入围。

  步入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该坚持怎样的创作方向才能走得更稳、更长远呢?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英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博物馆改变生活”报告。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社区携手合作,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博物馆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指数

博物馆与医疗及福利机构开展合作,为有不同需要的社会人群提供支持和帮助,提升了他们的自信,拓宽了公众的眼界。在坦布里奇韦尔斯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关爱痴呆患者合作项目中,坦布里奇韦尔斯博物馆和美术馆鼓励痴呆患者多去博物馆参观,患者的健康状况因此得到了显著改善。据评估结果显示,在长达两年的学习中,参与者的幸福感得到了大幅稳定提升。

观众发展部经理杰瑞米·基梅尔说∶“对那些感觉逐步被社会孤立的患者而言,博物馆可以利用精美、独特的藏品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找回自我,走出痴呆症的阴影。”

二博物馆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

(A)博物馆促使我们更加珍惜赖以生存和工作的环境,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通过与社区组织合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决策制定,博物馆让我们产生归属感

北爱尔兰国家博物馆针对贝尔法斯特和伦敦德里贫民区的人们,在当地图书馆和社区中心举办了藏品学习课程,很多人通过这些课程第一次与博物馆亲密接触。博物馆还组织人们集体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

资本项目经理阿琳· 贝尔说∶“与历史文物接触会激发人们的兴趣,追溯历史,品味艺术,探索自然,同时也成为提高人们参与度的催化剂。”

三博物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B)博物馆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公众积极参与博物馆,为博物馆带来更多创意。他们在这里分享经验,交流想法,互相学习。博物馆通过其新究和藏品展览挑战各种猜想,促进交流探讨,推动人们为改变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在莱斯特大学的特殊群体项目中,4名残障艺术家利用英国最著名的8所医疗博物馆的资源,进行喜剧、舞蹈、电影等艺术创作。这些创作发人深省,促使观众站在残障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最终改变了人们对于特殊群体的看法。可见博物馆深受公众信赖,肩负责任。

【材料二】博物馆教育非常重要,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增长点。苏州博物馆文博论坛围绕馆藏文物、展览、苏州地方文化,邀请相关文博专家进行知识讲座,每年实施20场左右,至今已完成讲座共187场。

博物馆注重社会教育活动之外,还应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去年苏州博物馆文创收入达1400多万,且基本没有库存,营业额在全国博物馆界名列前茅,还借助了互联网和淘宝进行合作,直接面对数以亿计的网络消费者,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希望中国博物馆事业通过探索和创新来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材料三】美国盖带信托基金主席、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古诺说∶“当我19岁时第一次在卢浮宫博物馆看到《汉谟拉比法典》,感受到我与另外一个时空、另外一个文明产生了奇妙的连接……博物馆使我们与万里之外、千年之前的物和人相连接,不论我们是在哪里。”

【材料四】央视虎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火出圈。作品美得不可方物,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没有《千里江山图》就没有《只此青绿》,美的是江山,美的是世代代打江山和守江山的人民。一件文物尚可以掀起如此的波澜,假设每一件文物都得以被挖掘、展示、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那将是怎样一种不可想象的巨大力量……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时代向前,青年向上。当代青年自信自强,将为社会发展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②自信自强,来自于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从湖北襄阳农村青年,到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每一年的建议都与基层劳动者有关;“最美大学生”刘宸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主动请缨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实现自己卫国戍边、历练人生的从军梦想;“嫦娥五号”探月取壤的征程上,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团队,平均年龄34 岁,最小的成员出生于1995 年……从田间地头到科学前沿,从基层一线到边疆大地,广大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勃勃青春向下扎根、向阳而生。

③自信自强,也在于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历练,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贫致富奔走的张小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彪柄史册人间寺迹,离不开青年的倾力奉献、苦干实干。抗击新冠肺炎斗情斗争中,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大战大考见真章。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④自信自强,不仅需要克服困境,更需要超越自我。苏炳添突破年龄和体能局限,在百米短跑中取得9秒83的成绩,再次刷新历史;江梦南因-场意外失聪,却不股输、不气馁,努力学习,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广大青年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不断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在各个赛道上书写着奋发有为的新篇章。

⑤“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先生向青年发出召唤。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一代要继续保持自信自强、向阳而生的劲头,努力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阅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各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阅读《读书越多俗气越少》,回答各题。

读书越多俗气越少

  ①读书可以明智,也可以长才,在给人启迪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养浩然之气。“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们每一个人要读好书,多读书,这样才能做到修身律己、治心养性。所以读书越多俗气越少。

  ②读书使人反省察己、向上向善。读书的过程,也是净化心灵、自我教育、润泽生命的过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这些精彩的名言,讲的都是读书在改造思想、加强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一旦放松了读书学习,精神世界会变得荒芜贫瘠。有的人说,工作太忙,无暇读书。实际上,越是繁忙,越是需要挤出时间读书。国家领导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领导干部,“即便有了一点空闲时间。陪伴家人、尽享亲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强身健体、锤炼意志,这样的安排才有品味。领导干部自觉追求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久久为功,庸俗的东西就近不了身。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现实生活中大量的违纪违法案例表明,一些人走向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忽视读书学习,放弃修德养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修身之本,更是立德之基。

  ③读书的功效不在一时,而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宋代大儒陆九洲讲:“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唏嘘吟咏的书页翻动之间,含英咀华、心游万仞,必然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有助于培育现代文明人格。现实生治中,不难发现有道德操守的人,即使在外部监督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也能慎独慎微。因为一旦“内心的法”建立起来,对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影响将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起到法律制度不能替代的作用。

  ④读书不仅是个体的行为,而且关涉整个社会风气、国家兴衰。对每个人来说,读书不仅是个人需要,也是社会需要。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那么,对一个国家、民族、政党而言,全民阅读风气则关系到国家、民族、政党的兴旺发达。我们提倡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

  ⑤我们要把读书的觉悟沉淀在血液里、融会到实际行动中,还需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把知和行统一起来,这样我们才会远离低级趣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纯粹的人。读书越多的人,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周珊珊

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向青年发出召唤。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②自信自强,来自于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          。任何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从湖北襄阳的一名农村青年,到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每一年的建议都与基层劳动者有关;“嫦娥五号”探月取壤的征程上,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团队,平均年龄34岁,最小的成员出生于1995年。从田间地头到科学前沿,从内地到边疆,广大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向阳而生,蓬勃发展。

③自信自强,也在于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历练。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的张小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离不开青年的倾力奉献,苦干实干。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广大青年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甘于奉献,舍生忘死,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④自信自强,更在于         。苏炳添突破年龄和体能局限,在百米短跑中取得了9秒83的成绩,再次刷新历史:“最美大学生”刘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主动请缨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实现自己卫国戍边、历练人生的从军梦想;江梦南因一场意外失聪,却不服输,不气馁,努力学习,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广大青年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不断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在各个赛场上书写着奋发有为的新篇章。

⑤民族复兴,使命光荣。广大青年要自信自强,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 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生活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

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天向前走,即便千万里路,也不嫌远;常常动手做,纵有千万件事,也不畏难。其道理质朴可见:____________。今天,在追求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坚持奋斗既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也是磨砺我们品质的砥石。

②古人一直笃信凡事都要“坚持”的道理:屈原矢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荀子劝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郑板桥咏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古语都告诉我们:做事需要恒心,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何以实现质的飞跃?

③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坚持奋斗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五四运动,青年们振臂高呼;战争年月,青年们抛洒热血;建设新中国,青年们燃烧着奋斗的激情。今天,科技创新,青年们在攻坚克难;抗灾抢险,青年们在迎难逆行。青年的奋斗在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国的伟大成就。坚持不懈的背后是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和担当,这担当源于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源于百年浴血拼搏淬炼成的中国革命精神;这担当已熔铸成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果敢地应对前进征程上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

④坚持奋斗也能塑造我们百折不挠的品质。人生的奋斗中,一定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妥协与逃避会导致半途而废,甚至功亏一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言放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面对无数的坎坷与挑战,他从不动摇,在坚持不懈的斗争中,磨炼出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坚毅品质,最终成为人民的领袖。____________今天,在冬奥竞技、扶贫攻坚、志愿服务的一次次挑战中,一代新青年也成长起来,他们的青春熠熠生辉。

⑤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往往是因为他们浅尝辄止,轻言放弃。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大多是因为他们有更加坚定的恒心和更为顽强的毅力,始终秉持“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理念,并自觉付诸实践。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人类提出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面对风云变幻,我们青年人应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矢志不移,坚持奋斗,不负韶华。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议论文文本阅读

过有营养的日子

 叶春雷

①每个人都在过日子。有的人,日子过得清汤寡水;有的人,日子过得剑拔弩张;有的人,日子则过得云淡风轻,有滋有味。同样是过日子,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

②关键在于过的日子有没有营养。其实,日子也像食物一样,过有营养的日子,就像吃绿色食物,人生自然滋润;过没有营养甚至有毒的日子,就像吃垃圾食品甚至有毒食物,人生自然枯槁。

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日子有营养呢?首先意味着你的人生不盲目。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随大流,别人追求什么我也追求什么,那你的人生就是盲目的。譬如今天大家都争着追求功名利禄,你也去追,即使是追求到了宝马香车,繁花似锦,那也是枯槁的、乏味的。这种日子便如《红楼梦》里所形容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虽看似荣耀,却终究依然是盲目的、没有营养的。

④过有营养的日子,不必锦衣玉食,笙歌鼎沸。靠物质刺激而让日子显得有营养,就像烹调中靠厚味刺激人的味蕾一样,居于下乘。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就是这个道理。过有营养的日子,应该像孔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虽布衣蔬食,却能有一个充实丰盈的精神世界,又像庄子所言“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样的人生,必定是有意义、有营养的人生。

⑤过有营养的日子你还必须意识到,人在世界中,也在宇宙中。所谓“至大无外”,就是认识到宇宙中不光有自己,还有他人,还有社会,还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从“小我”的圈子里跳出来,才能有涵养、有包容、有慈悲,才能让人生有宽度、有厚度。这样的人生,才是丰腴的、有营养的。

⑥千万不要误解了人生的营养,以为名利势位就是营养,就能让人生风光无限,从而拼命去争夺。在某种意义上,名利正是吮吸人生营养的吸血鬼,让你的人生骨瘦如柴,支离破碎。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明星在南大没被围观”为何成了新闻?

①日前,“某剧组在南大校园取景,当红明星遭冷遇”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与很多容易冲上网络舆论热点的现象不同,面对当红明星,南京大学的学子并没有“强势围观”,这似乎有些“反常态”。但是,在泛娱乐化的环境里,这种态度才应该被提倡。毕竟,专心读书才是大学里最美的“风景”,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样子。

②舆论对此事之所以反应敏感,是因为此前出现过许多明星进校园引起围观的现象。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当红的娱乐明星在大学被围观,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表现。事实上,此前,一些明星进入校园后,的确会引起年轻学子的“狂欢”,不论是出于追星的想法,还是看热闹的心态,年轻人很容易去“强势围观”娱乐明星们。

③对大学生而言,求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好好读书。能够让大学生仰慕的偶像,更应该是那些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或者本专业的优秀前辈们。仅仅凭借在娱乐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就能轻松吸引大量高校学生的目光,乃至令其为之“疯狂”,这才是反常的,才是不应该的。

④我们还记得袁隆平院士走进湖南农业大学时引起学子热情欢迎的场面。袁隆平当时说:“我希望不是以长辈身份,而是作为朋友来和你们交流”,“同学们要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捕捉思想的火花”。努力追求学问与思想的进步,这不仅是来自优秀前辈的谆谆教诲,也是如今大学生本来该有的状态。只是在现实中,有不少大学生的价值观被泛娱乐化的风潮迷住了双眼,不知道到底该追随什么样的偶像和榜样。

⑤当钟南山、李兰娟走进高校的时候,我们同样能看到学子热情的欢呼,以至于网上有人说“大学秒变追星现场”。这些为国为民、专业精湛的前辈,的确值得大学生敬佩。当一个人确立心中的偶像后,其价值观也会受之影响。作为当今的大学生,也应认真思考什么样的偶像才是真正值得自己崇拜的,而不是一味追随流行和风潮。

⑥当然,这样说并非全盘否定娱乐明星的价值,毕竟没有娱乐的生活也是乏味的。只是作为高校学子,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即便是追星,也不妨多一些理性视角与长远眼光。从这一点来看,这次南大学子对当红娱乐明星的“冷淡”反应,让外界看到了更加理性的样子。希望更多年轻人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启发,不辜负这一难得的青春时光。

 (选自2021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要明星流量,还是要文化含量

①近年来,流量明星成为各行各业的香饽饽。互联网环境下,造星路径呈现工业化、多元化特征,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爆红。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一旦跻身流量明星行列,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各大综艺、晚会、舞台上“刷脸”,跨界风雨无阻。拥有流量就意味着拿到了各种艺术门类的通行证,凭借流量可以打破行业限制、专业限制,直接跳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剑”的积累过程,在专业演员梦寐以求的舞台上放飞自我。

②回顾今年各大卫视、商业平台的元旦跨年晚会、春节晚会、元宵晚会以及各类主题晚会等,堆砌流量之风已经刮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的元旦跨年晚会,流量明星在各大晚会间穿梭赶场引发热议。有网友指出,一个跨年夜,不少明星同时出现在两三个卫视,个别明星甚至出现在了五个跨年晚会的舞台上。打开电视机,刚在一个电视台看到他在演唱,换个台还是他在唱,让人感到错乱。

③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型舞台开始使用“专业演员+流量明星”的组合方式,包括语言类节目在内,大量舞台节目加入了偶像歌手、网红、主播等流量明星,有些节目的设计甚至完全在围着流量明星转。“流量+”的组合方式在影视剧、综艺节目中已经较为常见,大型晚会对流量明星也格外青睐,但是这类情况一旦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将流量作为节目关注度和质量的保障,我们就不得不提高警惕了。如果“流量+”的组合方式只是节目组的一种创新探索和满足观众多元需求的尝试,这样的做法自然无可厚非。但是, 选择流量明星首先考虑的是迎合,而不是适合,势必给人一种堆砌流量、受流量裹挟的感觉,最终也会引发观众反感。

④与其盲目追捧明星流量,不如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春晚推出的特别节目《国宝回家》引发好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以及在博物院实拍的“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爆红出圈,都是不唯流量的典型代表。节目中没有花样流量明星,也没有炫目的灯光舞美,依靠着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敬畏与珍视、传承与创新, 巧妙运用新科技、新媒体,以文化打动人。相比之下,一些盲目堆砌流量明星,唯流量马首是瞻,看似“星”光闪耀的舞台却显得黯然失色。

⑤所以说,一个节目的成功,其胜在文化内涵和编排创意,胜在主创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对舞台艺术的敬畏。通过堆砌流量讨好部分观众的节目实际上是一种偷懒行为,把大量精力和经费花在流量明星身上,对作品的打磨却打了折扣,完全是本末倒置。与其费尽心思堆砌花样流量明星,毫无创意地机械“刷脸”,不如把更多精力和经费放在作品创意上,挖掘文化元素,增加文化内涵。

⑥实践已经证明,流量并非万金油,用好了能为作品增光添彩,用不好就会造成彼此消耗,盲目的“牵手”,对于流量明星来说是一种自毁,对于节目来说,结果也只能是得不偿失。

(节选自《光明日报》)

阅读《深触经典的灵魂》选题,完成下面小题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自观年间言樊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追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美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话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扶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 700 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道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日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 15 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圃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让中国品牌享誉世界

李心萍

①冬奥专用列车平稳运行,中国高铁名片更加靓丽;世界最大旋挖钻机成功下线,中国工程机械再创纪录;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提高8个百分点,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今年以来,中国品牌捷报频传,彰显出不凡的实力。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中国品牌向着树立一流品牌的目标坚实前行。

③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智能家电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市场潮流。这10年中国企业瞄准前沿领域,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具备了更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南极零下50摄氏度的极限低温下,柳工装载机依旧高效作业;在港珠澳大桥,桥梁钢结构能经受16级台风或7级地震的冲击,设计寿命长达120年。这10年更多中国企业将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弘扬工匠精神,以匠心铸精品,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老字号主动拥抱新潮流,焕发生机活力;国产品牌扬帆出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10年中国企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④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品牌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⑤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我们要鼓励企业坚持创新,聚焦产业前沿,研发更多优质产品,擦亮更多“金字招牌”,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为扩大国际合作增添竞争活力。

⑥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今大众消费进入品质消费新阶段,正从追求“有没有”向讲究“好不好”转变。中国企业要积极作为,以品牌建设引领发展消费热点,以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⑦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还要传递中国声音,彰显文化自信。品牌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推动更多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进而为中国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⑧当前中国品牌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中国制造带来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消费的持续升级为中国品牌孕育了广阔空间。坚信广大企业会深耕细作,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好品牌,让中国品牌享誉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版大典的一个亮点,就是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数量高达97个。

②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推动了以数字经济为发展趋势的变革浪潮,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现代社会主要经济形态。据有关统计,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39.8%,数字经济已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数字职业在规模庞大的数字经济体量下得以快速发展,从业人员横跨国民经济各领域,已成为驱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③从数字职业的产业分布来看,目前在我国数字经济五大产业类别中,大部分数字职业集中在数字技术应用业,数量占比46.4%;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的数字职业占比分别为19.6%及17.5%;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产品服务业的数字职业占比分别为9.3%和7.2%。从长远趋势看,随着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这些领域的数字职业将进一步增加,值得关注。

④从数字职业就业市场来看,数字职业的市场需求仍面临较大缺口。仅护航数字经济发展的网络安全领域,相关机构调研显示,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达140万,预计2027年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300万,人才十分稀缺。同样供不应求的还有虚拟现实、数字李生等技术领域从业者。

(摘自邱玥《开启数字人才刚需时代》,《光明日报》2022年8月4日)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此次标注数字职业体现了国家对数字领域人才的高需求量和高重视度,数字人才的刚需时代已然开启,数字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势在必行。

对于如何打造数字经济人才强队,构建人才发展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格局,有关专家建议∶首先注重数字人才的培养。比如定期举办“数字人才研修班”。通过开办数字素养研修班,培育造就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的数字化人才。其次还要注重引进人才。比如通过持续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等,拓展人才论坛、技能大赛、引才项目推介、人才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活动,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选拔出一批与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落户。此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为数字人才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比如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加大企业引进、培育和认定人才的主导权,尤其面向“卡脖子”技术构建领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多主体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围绕重大创新领域和关键创新任务高标准配置优秀人才。

(摘自梁雪青《创新数字人才引进举措  建设数字人才高地》,"搜狐网"2022年8月15日)

材料三 

数字经济深度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加快修改完善劳动法,出台相应灵活用工政策,解决数字职业灵活用工中合同签订比例低、用工秩序混乱、社保缴存比例低、商业保险缺少保障等问题。在支持企业灵活配置资源提升效率的同时,劳动者权益也应获得更好保护,降低该群体的职业健康风险。制定和完善数字职业的数字安全法规,加强从业人员的数字安全教育,提升数字安全意识;健全数字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数字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此外,还应加快探索优化数字职业的人才评价体系。

(摘自邓智团《在数字职业新赛道畅快奔跑》,“中青网”2022年7月19日)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诚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溃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优良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一个家庭的数代甚至世代传承。传承优良家风主要传承的是价值观念、精神信仰。

“亲亲”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一条主线,“尊祖”“敬宗”成为一个家庭确立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的主要方式。祖先祭祀的各种仪节、活动,也是传承家风的一种标识。由此,祖先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使家庭成员获得一种文化认同;祖先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不断激励家庭成员获得幸福与功德。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种信念使优良家风的传承获得了一种超越的价值依据。

优良家风更需要向下传续,需要家庭主要成员的率先垂范,以及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穆叔在讨论家风“不朽”的命题时,范宣子提出世卿世禄为不朽,穆叔则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从此,“立德”“立功”“立言”影响了无数士大夫的家风传承,“不朽”的价值观念成为优良家风的终极追求。至于后人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家风克嗣”等术语,亦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优良家风的不懈努力。

(《光明日报》2022年02月07日)

材料三∶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诚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人们更加认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人民日报》2022年09月02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铿锵玫瑰转夺冠

①披荆斩棘,看我中国女足。2 月 6 日举行的亚洲杯决赛上,中国女足对阵韩国女足, 在上半场落后两球的压力下,中国铿锵玫瑰连扳三球惊天逆转,最终以 3:2 夺冠。

无畏艰难,做愈挫愈勇的逐梦者。如今叱咤风云的“铿锵玫瑰”,也曾在 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的比赛中折戟沉沙,一度陷入短暂的低迷期,但她们并没因此而丢了球队之魂。从 2019 年法国女足世界杯表现惊艳,到这一场绝境中逆转夺冠,中国女足一次又一次证明, 成绩或有起伏,表现或有好坏,但只要魂在,就会越挫越勇。

           。事实上,敢打硬仗的中国女足在这次亚洲杯夺冠的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女足和越南女足的八强战交锋中,我女足姑娘在先丢一球的情况下,最终以 3:1 逆转取胜。2 月 4 日,就在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开幕这天的凌晨,中国女足通过点球大战击败日本女足,成功闯入亚洲杯决赛。女足姑娘们的顽强不屈终于收到回报,时隔 16 年她们再登巅峰,夺得亚洲杯冠军。

④体育精神,就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就是敢于挑战、勇攀高峰,就是无畏艰难、团结奋斗。这样的体育精神,是传球之后立刻去跑下一次接球的空位;这种精神是落后时相信比赛只要没有结束,就仍有机会,豁出更多体力去冲刺去追赶;这种精神是一次次呼喊“再来、再来”,可以输,但决不认输,永不言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养真的不是你读过多少书

毕淑敏

①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②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③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耳濡目染。

④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

⑤这些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气泡,最关键的证据可能有如下若干。

⑥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微薄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⑦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我所说的公共语言,是指大家——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都能理解的清洁和明亮的语言,而不是某种狭窄的土语俚语或者某特定情境下的专业语言。这个要求并非画蛇添足,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地交流。那些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⑧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我们作为人类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当然。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⑨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教养把人的注意力拓展了,变得宏大和光明。每一个个体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当你在跋涉和攀援中伤痕累累,但因为你具有教养,确知时间是流动的.明了暂时与永久。相信在遥远的地方,定有峡谷的出口,那里有瀑布在轰鸣。

⑩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出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⑪教养是不yí cù ér jiù   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定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 X 光片。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阅读

文化传承:找到传统与“网红”的契合之处

孙佳山

肖涵予

①传承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战略全局上作出了高瞻远瞩的规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文化传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因为这直接关乎着实现“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宏伟目标。

②事实上,文化传承在今天,不只是传统意义上对国学文化的继承,也包括在网络文化、国际交流文化氛围等新的文化场域中的“创造性传承”。这也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对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的传承,将对年轻人更有现实意义?

③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不全是精华,一些隐性的糟粕仍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有些人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来传播负面文化。近年备受关注的“女德班”,就是丑陋的“男尊女卑”文化在今天的“复活”。因此,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对年轻人意义重大。

④再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其中与新时代青年文化热点契合之处。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博物馆热”,就是很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

⑤曾经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存在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刻板印象,认为这些都是无趣的“老古董”,但近年兴起的一些新的文化样态则改变了这些成见。

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和《上新了·故宫》,当下的青年群体对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热情,不仅是故宫、天坛等知名的文化景点,包括陕西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馆等地方博物馆也都已成为“网红打卡”的热门地点。究其原因,显然与这些博物馆或相关节目“有趣且有料”有关。让年轻人在乐趣中学习,在求知中获得更多精神享受,这对帮助年轻人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获得更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⑦另外,对传统文化中知识性较强的文化元素的传承,对年轻人参与构建文化强国也有现实意义。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汉服文化与京剧文化,还是有一定“入场门槛”的。即使很多年轻人是被汉服的华美艳丽与京剧的精彩表演所点燃的兴趣,他们也会由兴趣入手,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识。通过喜欢汉服而喜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而去研读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知识性与专业性,是传承传统文化中必备的要素,而这也将帮助更多年轻人探索文化世界的奥秘,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大有禆益。

⑧经过上述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年轻人将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为了让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进一步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有必要至少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

⑨首先,就是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多方位”与“全覆盖”工作。虽然一些传统文化要素吸引了广大年轻人,但不可否认,其中有不少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身居偏远小城市或县城、农村的年轻人,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与传承传统文化,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通过网络文化传播、义务阶段教育与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应当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未来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群体。

⑩再者,还要照顾好传承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关系。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要从世界文化之林中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份与处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增强自我认同感,并且获得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近年在互联网上,一些中国年轻网民把古汉语、中国历史地图之类的视频公开发布,并且与外国网友密切互动——这样做并不是一种“文化炫耀”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交流,年轻人在汲取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国文化形象,对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与建设文化强国都有现实作用。

(选自2020年12月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阅读

小议淡定

①写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生逢乱世,世间豪杰贤才纷纷择主而仕,但他却静心隐居南阳十年,深入了解天下大势,潜心研究兵法战略,以天下为己任。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为刘皇叔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成为一代名相而永垂青史。诸葛亮的事例很好地体现了淡定与实现人生抱负之间的关系。然而,身处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我们时常要面对生活的艰难、事业的挫折或是名利的诱惑,要做到淡定却不是那么容易。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因此,在喧嚣的尘世中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态是一种可贵的人生财富。

②淡定可以涵养一股坚强的精神力量。晋代的孙康年少时酷爱学习,却因家境贫寒,晚上读书时连灯油都没有。然而正是淡定的心态使他忘却了生活的艰难,做到了心无旁骛,坚守住了对知识的渴求,内心始终葆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于凛冽寒冬中映雪苦读,最终完成了学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孙康映雪”也成为史册上一幅动人的画面。

③淡定可以炼成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淡定的心态使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在风雨大作之时,尚能高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为难得的是,因为淡定,他始终有着对品位人生的追求,硬是将自己的挫折人生雕琢成为后世文人钦慕的生活坐标。

④淡定可以升华出一份高尚的精神追求。当世人面对纷繁的诱惑不能自持、随波逐流的时候,心怀淡定的人却决不如此。居里夫妇发现镭并提炼成功以后,镭将用于治疗癌症,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因此不申请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放弃发明所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可见,拥有了淡定的心态,面对名利就会不为所动,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生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⑤失去了淡定,面对生活的艰难,战而胜之的勇气就会消失殆尽;失去了淡定,面对事业的不顺,坦然的心境就会不知所踪;失去了淡定,面对名利的诱惑,崇高的追求就会迷失于庸俗。所以,朋友们,请珍惜这宝贵的人生财富,活出人生的真性情吧!

阅读

健康也有价(原创)

万维纲

①工作重要还是健康重要?这个问题不是心灵鸡汤问题,而是经济学问题。据统计,我国大城市白领中因为经常加班而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其亚健康的比例高达76%。每个人都知道加班可能损害健康,然而大多数人在工作和健康之间仍然选择工作优先。某些心灵鸡汤派人士对此显然持鄙视态度:难道你们不知道没有健康一切都是零吗?这些人难道集体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都要钱不要命了吗?

②加果每加班一小时都一定能使寿命减少五分钟,世界上恐怕不会有这么多人加班。但工作时间与健康并不是一个确定关系,而是一个概率关系。此如一项历时l1年,跟踪考察了7000个美国人的最新研究显示,每天工作11个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8个小时就下班的人高67%。这个结果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可怕,因为一般人患心脏病的概率本来也不高。有很多人一生劳累奔波,最后仍然长命百岁。而统计表明那些工作很轻松,生活无压力的人反而不如努力工作的人长寿。但不论如何,超时工作的确会带来更高的健康风险。

③即便加此,那些为了工作宁可冒风险的人也可能是相当理性的。所谓“健康无价”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次出行都冒着出交通事故的风险,但我们还是决定冒这个险。所以对待健康和工作的正确态度,不是一味地强调某一端,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计算。

④某些事业会使人完全忽略任何形式的计算,人们为了完成这项事业,可以什么都不顾。邓稼先不是不知道核辐射,也不是不知道他的健康对国家的重要性,但他仍然亲自去查看核弹碎片。橄榄球是一项高风险、高利润的运动,美国橄榄球运幼员蒂尔曼拥有360万美元的合同,但他在纽约遭遇“9·11”恐怖袭击后,选择了一个更高风险却利润更低的职业——参军,结果死在阿富汗。

⑤经济学大概解释不了邓稼先和蒂尔曼的行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钱来衡量,但不管算什么,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工作是做了计算的。有人参加美军去伊拉克服役只不过是为了一家人的医疗保险。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往清理福岛核电站的全部志愿者年龄都超过了60岁。人们把这些志愿者视为英雄,他们的确是英雄,但他们是有理性的英雄。据一个志愿者跟记者说,他们的决定不是出于勇敢,而是出于逻辑:“我今年72岁,还有13~15年的寿命。而就算被辐射了,也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形成癌症。所以,我们这些年长的人得癌症的可能性更小。”

⑥因此,一个选择了高风险、高回报的人,在健康出问题以后应该愿赌服输——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很可能还是这样选。真正后悔的,是因为酒后事故重伤残疾的足球速动员曲乐恒和当时开车的张玉宁这样的人,酒后驾车的回报远远抵不上其风险。作为球星、明星应该专门玩大的,却在这种小事上冒险。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说的是不冒不该冒的险。正确的态度不是不冒脸,而是看值不值得。曹操说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大约就是说他不会正确计算自己健康的价值。

(文章选自《特别关注》2020年第5期)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陈凌

①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2021年恰是农历辛丑牛年,人们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

②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⑥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必定“牛气冲天”。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04版,有删改)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