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23
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 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 一别江南两 度春”(白居易)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教”(欧阳修)。那么 ,“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  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  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  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 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   因炀帝姓杨, 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 即使此 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  中即已出现, 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 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  因此 ,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 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 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 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 。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 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     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    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   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     飘零的处境相合, 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  中“撩乱春愁如    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 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忆江南》  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 的身姿 。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   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 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眘虚《阙题》  中“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即写自 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   “柳”的意象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拾月光的小女孩

张世勤

佳怡妈妈给月亮湾小学的洪老师打电话:“是洪老师吗?  我是星城佳怡的妈妈。” “佳怡妈妈好, 我们麦穗在您那儿表现怎么样啊?  ”

星城是一座很漂亮的城市,佳怡在星城小学读二年级 。   星城小学与远在山边的月亮湾小 学结对子, 暑期时每家接一 个月亮湾小学的小朋友到城里来,   一起度过一 个有意义的暑假 。 这样,佳怡家就选了麦穗。

佳怡妈妈说:“好着呢!   打电话就是想问一 句,   麦穗这孩子是不是很会讲故事?  ”

洪老师说:“她是不是又讲她的月光衫 了?  ”

“是的 。都把我家佳怡给讲信 了, 缠着要我也给她做一件呢 。   麦穗的月光衫到底怎么回 事?  ”

洪老师说:“唉 ,这孩子也是苦啊!她爸妈在她一 岁多的时候 ,就到外地打工去了 。上幼 儿园的时候 ,她爸回来, 从外地给她买回来一件小衫, 是点点服,   不同于一般点点服的是 , 每个点点里面都有发光体,   一通电,   就全亮 了,   晚上看的确跟透着月光差不多 。   因为她小 , 她爸就给她编故事,说里面的月光是领她去东山顶拾回来的 。她爸离开的时候 ,她哭着不让走 ,她爸只好说‘你还想不想要月光衫?  想的话我得拾月光去 。   可月亮搬家了,   已经不在咱 们村了, 我得到外地找月亮去,   先找着月亮,   才能把月光拾回来, 也才能拾到最好的月光’。 所以在她印象里她爸是去外地拾月光去了。”

佳怡妈妈说:“可她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按说应该知道这是大人讲的故事了。”

“按说是这样,”洪老师说,“可问题是她爸妈一直没回来,   所以她就不厌其烦地给小朋 友 一遍遍地讲她跟着她爸拾月光的事, 谁如果不信 ,她就很不高兴,   不再理人家。”

“孩子这么小 ,她爸妈也舍得?  怎么着也得回来看看孩子才是。”

“怎么说呢 ,她爸妈回不来了。”说到这儿,   洪老师停顿 了 一 下,   然后才说,“她爸妈在 外面出事 了,   爷爷奶奶知道,   可到现在还一直瞒着她。

“这么好的孩子!”显然佳怡妈妈也有些伤心 。“是啊,”洪老师说,“你看过《芈月传》 吧?  ”

“看过 。   怎么突然说起这事?  ”

“你不觉得里面演小芈月的演员有点眼熟吗?  你仔细看下,实际上麦穗倒跟她有得一 比。 经洪老师一说,佳怡妈妈说:“还真是。”

洪老师说 :“麦穗这才去了没几天,关于她和月亮的故事还多着呢 。无论她怎么讲 ,别管你家佳怡信不信, 我希 望你信 。 这样麦穗这孩子会高兴的。”

“洪老师, 你放心吧, 我信。”佳怡妈妈说。

这个假期佳怡妈妈给佳怡报了舞蹈班 。 这天她带两个孩子一起去了舞蹈班,   心想麦穗如  果想学, 也可以跟佳怡做个伴儿,   一起学 。佳怡进去了,   可麦穗摇摇头,   不想学,佳怡妈妈  自 然也不能勉强 。带着麦穗出来,正碰上一 个熟人 。“哎呀 ,想不到你还有这么一 个漂亮的女 儿呀!” 麦穗抬头看了看佳怡妈妈,佳怡妈妈竟没辩解,   而是说:“可爱不?  ”“太可爱了!” 熟人说。

舞蹈班外面有一 片绿地, 绿茵如毯,佳怡妈妈牵着麦穗的手 ,在绿地上走,   十分舒心。 走了一会儿,佳怡妈妈问麦穗:“咱们在绿地上坐一会儿怎么样?  ”

望着麦穗,佳怡妈妈既像问麦穗,   又像自言自语地说:“你爸妈到底是怎么生的你呀?  ” 佳怡妈妈并没指望麦穗回答 ,但麦穗盯着佳怡妈妈说:“我给你说, 你信吗?  ”

想起洪老师的话,佳怡妈妈说:“你说吧, 我信。”

麦穗说,在那东山顶上 …… 麦穗已经习惯了这么开头。“在那东山顶上,有 一 大片枫树林 ,   在月亮谷里, 有 一 大片桂花树 。   除了枫树和桂花树之外,   还有一种树是板栗树 。   最高最大的     那棵就在东山顶上, 我妈说, 那是我爸种的 。 我妈说, 有 一 次她和我爸去东山顶上干活,   干     了 一 阵子,   累 了,   就坐下来歇息 。 这 一 歇息, 我妈就睡着 了,   然后做了一 个梦,   梦见头顶上     的板栗树结满了毛毛果,   因为是正午 ,太阳照着 ,其中一 个毛毛果就炸开了,你猜怎么着?  ”

“怎么着?  ”

麦穗说:“毛毛果一 炸开, 我正好从里面露出头来 ,妈妈看见是我, 便喊我 。她这一喊, 我就从毛毛果里面掉出来了 。   因为我妈躺在树下,   所以我正好掉进我妈的肚子里去了 。 所以 我妈一直喊我坚果。”

佳怡妈妈笑起来,   下意识地想把麦穗揽到自 己怀里。

麦穗说:“你是不是不相信?  ”

佳怡妈妈说:“我信, 你可不就是一枚坚果!”

停了一会儿,佳怡妈妈说:“我今天其实是希望你和佳怡一起学舞蹈的。” 麦穗没说话 。佳怡妈妈说:“是不是不想学?  ”

“不是,” 麦穗说,“我有舞蹈老师,   可我跳不好,   还没学会。”

“你有舞蹈老师?  你们村里也有舞蹈班?  ”

麦穗说:“没有 ,我是跟月亮姐姐学的 。  月 亮姐姐还送了一 个月光宝盒给我 ,我就经常去 东山顶上拾月光。”

“月亮姐姐?  ”佳怡妈妈会心地笑了,“那你好好给佳怡说说,人家月亮姐姐是怎么教的。”

(有删改)

  古诗文阅读(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   宇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   曾祖侃, 晋大司马 。   渊明少有高趣, 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群 ,任真自得 。   尝著《 五柳先生传》  以 自 况,   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 ,起为州祭酒 。   不堪吏职,   少 日,   自解归 。   州召主簿,   不就 。躬耕自资, 遂抱  羸疾 。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偃卧瘠馁有 日 矣 。 道 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 、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   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   以 为彭泽令 。  公田悉令吏种秫,   曰:“吾常得醉于酒, 足矣。”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二顷五十亩 种秫 ,五十亩种粳 。   岁终 ,会郡遣督邮至 ,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 日解绶去职,   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   不就 。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   不能致也 。   渊明尝往庐山,   弘命渊明故人庞通  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 一 门生二儿举篮舆, 既至 ,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 亦无迕也 。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 ,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   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 必酣饮致醉 。  弘欲邀延之坐,   弥 日 不得 。延之临去,   留二万钱与渊明 。   渊明悉遣送酒  家 ,稍就取酒 。   尝九月九 日,   出宅边菊丛中坐, 久之, 满手把菊 。 忽值弘送酒至,   即便就酌, 醉而归 。   渊明不解音律,   而蓄无弦琴一 张, 每酒适, 辄抚弄以寄其意 。 贵贱造之者, 有 酒辄 设 。  渊明若先醉, 便语客:“我醉欲眠,   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  郡将尝候之 ,值其酿熟, 取  头上葛巾漉酒,   漉毕,   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   亦能安勤苦,   与其同志 。   自 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   元嘉四年, 将

复征命, 会卒,   时年六十三 。  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 全梁文》, 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  (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小说《 百合花》  并没有正面描写战斗场面,   而是集中描绘了几幅 日 常情景,   巧妙地展现 出人物的特征 。在“同行”和“借被”这两个场景中,“我”和新媳妇各自初次见到通讯员, 都对他有些误解 。 也正是  (         ①          ) ,“我”和新媳妇才了解到通讯员看似有

                            ,其实是个质朴善良的年轻人,对他颇感亲切和喜爱 。到 了晚上 ,氛围稍微 舒缓,   随后战斗打响 了,   并且越来越激烈,   不可阻挡地将故事推向高潮:   通讯员被送到包扎 所,“我”和新媳妇 目 睹了他的死亡。

在战斗前与战斗后,所有的细节都是                      的,无论是撒满百合花的被子 、在新媳妇家挂破的衣服 ,还是送“我”的两个馒头 。作者十分善于通过  (             ②            ) ,来表达而美好的感情 。通讯员之死 ,是 一 个普通的 、具体的人的死亡 。   因 此,与单纯的崇高感相比, 牺牲时仍穿着挂破的衣服的他 ,在读者内心所引发的更多的是亲切的喜爱和同情 。   同时 , 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 的视角,让同样年轻且尚未体验人生幸福的通讯员之死显得更令人                            

和《 荷花淀》  对 一 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 百合花》  是战争背景下的 日 常空间 ,充满 了 日 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 更亲切的感觉 。战争之残酷与生活之静美构成鲜明的对比。 纵然是在残酷的战争时期发生了悲剧事件 ,但小说的总体情绪是克制的 。   当被子盖上通讯员  的脸时,   文章呈现出告别与拥抱 、牺牲与希望的复杂情感 。   可以说, 这是另一种理想主义 ,   另 一种革命浪漫主义。

材料作文(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