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0-04
期末考试
积累(20 分
阅读(55 分
文学作品阅读。 邻居刘四爹

邻居主人叫刘四爹。虽然我们都姓刘,但无亲缘关系,之前也不是很熟。我们虽然是邻居,且为远近数百米间唯一的邻居,但我们都是拆迁户,来自于不同的生产队,平常交往不多,关系不亲也不疏。

刘四爹一家六口,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儿女,妻子患有痨病,长年卧床不起,咳嗽起来没有个完,应该说,生活过得挺艰难的。但他吃得苦,精于盘算, 每天除了在生产队出工外,一回家就提把锄头或挑担粪桶直奔自留地忙活起来,把个菜园子盘弄得井井有条、活色生香,小日子也还算是过得去。

那年,我 12 岁,“双抢”时期插秧、扮禾,一天劳作十多个小时,承受着难以想象的饥饿和劳累。每天收工回家,两腹空空,饥渴难耐,经过刘四爹那片枝繁叶茂、绿阴如盖的凉薯地,想象着那地底下生长的一个个水泱泱、脆甜爽口的凉薯,就垂涎三尺, 有一种欲罢不能极想品尝一口的冲动。

人心底下,拴着魔鬼,稍不留神,它就蹦了出来。我终于忍不住了,起了贼心。

那天凌晨,天还没有亮,我起了个大早床,悄无声息,蹑手蹑脚,低着头,勾着腰, 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来到那片凉薯地,瞪大眼睛四处搜索确信没有人时,才弯下腰来,摸到一株凉薯藤,抓住贴近根部的茎秆,一个骑马桩,铆足劲就往上拔。殊不知, 那凉薯倔强得很,根本不吃我那一套,任凭你使出吃奶的劲来,深扎在土里纹丝不动。我左一下,右一下,变换着姿势拔,怎么也拔不出。一株不行,换一株再拔,还是不行。连续拔了好几株,力气用尽了,不是揪断了藤条,就是剐脱了茎皮,除了一手黏糊糊的汁和湿漉漉藤皮碎屑外,连个凉薯影子也没见到。

我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坐在地上,沮丧极了。眼看天快亮了,忙活了一阵子,仍两手空空,好不容易架起了这个势,实在不愿就此善罢甘休。正待起身再干时,“谁?”一声喝问,声如雷霆,不远处一个身影在晃动。哇,是刘四爹!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情知不妙,转身就跑。他肯定看清了是我,追了几步,没有再追,在后面冲着我大喊:“我告诉你家大人!”

这下子完了,全完了!我害怕极了,怀着恐惧的心情回到家中。父亲见到我,劈头就问:“一大清早去哪儿了?”“扯秧去了。”我撒了一个谎。“刚才刘四爹来了,找你有事吗?”父亲用疑惑的眼光瞟了我一眼。“没,没,没什么事!”我强作镇定,生怕露出什么破绽来。从父亲的语气中,我知道刘四爹来过我家,但没有提及我偷他家凉薯的事, 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

一天,两天,三天……我像一只惊弓之鸟,竖起耳朵听人家说些什么,仔细观察别人的眼色和神情,心里面不停地忏悔着,祈祷着:我再也不去偷东西了,千万别有人叫我贼呀!幸运的是,刘四爹网开一面,未将我的“丑行”散布出去,我担心的结局始终没有出现。

我无地自容,悔恨不已,觉得很对不起刘四爹,老远老远躲着他。

“双抢”进入了最火热最激烈的阶段,队里收上来的新谷子还在晒谷坪里,要等晒干车净后才分到每户家庭。而这时,我家的米缸已见了底,每天的劳动强度只增不减, 不吃饭哪有力气去干活?无米下锅,祖母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父亲手拿簸箕,把我叫过去:“去,到刘四爹家借几升米来!”一听到要到刘四爹家去借米,我心里咯噔一下,扭转身子,躲到一边。显然,是不愿去。怎么了?父亲不明就里,平日里言听计从的儿子,今天竟违抗起他的“命令”来。“家里没米了,你好生跟四爹说,就借几升,度过这几天荒,待队上分了新谷子,马上就还。”他追过来,连哄带劝。“我不去!”想起凉薯地里的事,我心有余悸。“你敢不去!”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父亲怒目相向,厉声呵斥。

走向邻居家的路很近,但对我来说,好难好难,太长太长。我磨磨蹭蹭,走一步, 停一下,不到一百米的距离,不知走了好久。我哪有脸面见四爹呀!

站在刘四爹窗台下,犹豫之下,我硬是不敢跨进那扇门。正徘徊之际,一阵咳嗽传来, 刘四娘站在了我的面前,“克邦,有啊么事?”我一脸通红,支支吾吾,“我——我——我家没米了!”恨不得一下子钻到地底下。“我家的米也不多了。”见我拿只簸箕,她明白我的来意,迟疑了一下,很快就转变了口气:“没关系,匀一点给你!”她抢过我的簸箕,转身进屋去了。

我感激涕零,连声谢谢都忘了说了,接过小半簸箕米就走。刚走出几步,后面一声“等一下”,是四爹的声音,吓了我一大跳。拐哒场,那天的事,他还没有跟我“算账”的。我止住了脚步,站在那里一动都不敢动,心里怦怦直跳,等待一场暴风骤雨的来临。

他追上来,端着满满的一升米,“哗啦”一下倒进我的簸箕里,“你四娘量少了,不够你家吃两天。”声音很小,却如洪钟般撞击着我的心灵铮铮作响。

我红着脸,不敢正视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结结巴巴,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来, “那——那——那天早上——”话未说完,他手一摆,抛过来一句:“别说了,我晓得你是扎好伢子!”一转身走了。

我哭了!捧着簸箕,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回走,始终不敢回望他一眼!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利用放大镜在太阳下点燃小纸片这个小实验,其原理是放大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太阳光通过放大镜后会聚到一个小点,所有光线的热量会全部汇集在一起,当温度达到着火点,纸片就燃烧起来了。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双“放大镜”——眼睛。事实上,我们眼睛与照相机的原理很相似,现在请同学们化作一束光,以相机作类比,经历一场眼球之旅吧。

首先,我们进入的第一关是角膜,俗称“黑眼珠”,相当于相机镜头。它占眼球表面积的 1/6,直径约为 11.5 毫米,中央厚 0.6 毫米,旁边厚 1 毫米,光线在这里就已经开始会聚。

接下来,路过的是虹膜围绕的瞳孔,相当于相机光圈,如果光照太强了太刺眼,瞳孔就会缩小,反之放大。

第三关是重要关卡“晶状体”,相当于相机的全自动变焦镜头,在瞳孔虹膜后面。视力正常人既能看近又能看远,全依赖于晶状体的调节。看远时,睫状肌放松,悬韧带绷紧,晶状体变扁平,折光力减少;看近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依靠其本身弹性变凸,折光力增加。

但是,如果长时间盯着近处的物体,晶状体会一直处于饱满状态,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始终较强,长此以往,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难以恢复到扁平状态,因此,光线通过晶状体后就只能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就是近视眼。而如果晶状体难以从扁平状态调节到饱满状态,那么看近处物体时,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就是远视眼。

像上面这样,光线通过一系列的会聚作用不断向一处聚拢,最终打在视网膜进行感光作用,这与相机的胶卷很像。在视网膜上感光最敏锐的那部分,称为黄斑。

这时候,视觉图像还没有产生,这趟旅程还没有达到终点,需要我们的大脑 C 位登场了。接收到了光信号后,视网膜会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将光信号转换成微电流信号。这个信号中包含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并通过视神经一路传递到视觉中枢,也就是位于后脑勺的视觉皮层,之后大脑就会开始研究信号当中包含的颜色、形状、深度以及看到的物体到底是什么等等信息了。

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用眼睛”看到物体,其实是大脑中的视觉中枢产生的视觉。如果没有大脑作为视觉信息处理器不断工作,通过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将是一团乱麻。

【材料二】

人类眼睛的发育,其实是从远视开始的。新生儿的眼球小,眼轴也短,都是“远视” 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睛的生理结构渐渐成熟,视力也逐渐趋于正常,要经历远视、正视、停的过程,如果刹不住车,就会继续过度发育形成近视。

所以,当身高长最快的时候,也是近视预防的“关键期”。而在中学时期,同学们开始大量的近距离阅读,户外活动减少,成为近视发生发展的“重灾区”。近视的严重程度也是循序渐进的,大概分以下三步:

最初,眼睛还没有出现轴性过长,但如果近距离用眼时间长、负荷重,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不能放松,调节失衡。就像“弹簧”,用眼过度使睫状肌这个“弹簧”绷太紧,“弹簧”弹性会变差,看远时也无法放松,就是俗称的假性近视。

接着,眼睛轴性增长,即使在睫状肌完全放松情况下,光线仍然只能聚焦在视网膜前,眼睛就从假性近视变成了真性近视。

更进一步,轴性增长加剧,就从近视变成了高度近视。由于眼轴增长过长,会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薄,出现眼底并发症。

具体防控行动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如果出现了眯眼、频繁眨眼、揉眼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视力和验光,从三岁起,在成年前,建议 3—6 个月检查一次。

一旦确诊近视,就要选择配戴合适的眼镜,因为近视眼是不可逆的,就像个子长高不会变矮,眼轴变长了也不会再缩短。

此外,有一部分同学是“假性近视”,不需要配戴眼镜。真或假怎么区分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的验光,也就是“散瞳验光”。

科学研究表明,最好每天到户外阳光下活动 2 小时,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发展。与户外活动相比,室内活动并不能明显起到预防儿童近视的效果。

写作(45 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