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日期: 2025-04-20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 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 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 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 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A、 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 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 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 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
A、 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 辨别礼法异同,坚持赏罚分明
C、 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 关注社会问题,推崇君主权威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 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 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有学者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 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饲养猪
D、 殷墟遗址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证实了文献中关于西周的部分历史记载
图中秦朝的举措(    )

A、 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 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姜寨聚落遗址是下列哪一个(    )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A、 仰韶文化
B、 河姆渡文化
C、 龙山文化
D、 良渚文化
下列水利工程不属于先秦时期的是(    )
A、 邗沟
B、 芍陂
C、 郑国渠
D、 通惠河
邮驿制度起源于西周,秦代趋向完备。邮是徒步通讯,驿是乘马通讯。大致是5里一邮舍,30里一驿站。传递和接受文书,都要登记收发的时间,以备核查。秦代邮驿制度的完备(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巩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C、 便利了民间书信的传递往来
D、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史学家钱穆指出,若将汉武帝一朝的事业与秦朝相比,其对内的政治,尚未能超出秦制的规模;其对外的开拓,则越出了秦时所开拓的疆域。下列有关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
A、 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B、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
C、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D、 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以加强控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对该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表述有误的是( )
A、 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 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
C、 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
D、 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
A、 是否有房屋建筑遗迹
B、 遗址中是否有城墙残垣
C、 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D、 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少

材料分析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春秋牛尊(山西浑源出土)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材料二:七国乃是因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

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

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

观点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 ……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

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季羡林语)

徜徉于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仿佛置身于绿波清秀的山水画卷。从高处望去,宏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背倚黄山余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一体,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哲学高度,堪称文化与环境协调融合的典范佳构。

——节自《世界遗产在中国》等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