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舟山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下学期开学考)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9-28
开学考试
话故乡魅力,班级开展“话故乡魅力”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20分)
2022年12月,纪录片《水下中国》第二季总导演周芳带领团队来到舟山拍摄。班级有幸邀请到周芳导演接受同学们的访问。请你补全采访记录表。

采访记录表

采访目的

采访对象

周芳

前期了解纪录片《水下中国》

《水下中国》第一季作为中国首部大型水下生态系列纪录片,它以独特的水下视角展现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探索和揭秘一个不为人知的中国水下世界,并对中国水下生物、自然生态、人文故事和历史文化进行发掘和展示。

采访问题1及

导演回答

问题1:②  ?

回答1:这个要从我们的拍摄计划说起。《水下中国》第二季中,有一集是专门讲述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我们最初的拍摄计划也是跟随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展开。舟山海域是中

华鲟洄游路线中的一段。因此,这个计划中就包括了舟山。

采访问题2及

导演回答

问题2:在舟山海域,你们还拍摄了哪些生物?

回答2:首选是带鱼,这是舟山渔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而带鱼捕捞出海后会迅速死亡,我们就试着拍成群结队的带鱼在水底灵动的画面。在拍摄带鱼时,我们还意外地拍摄到了越前水母。此外,还有舟山常见的鱿鱼、鰙鳎、石斑鱼等。

采访问题3及

导演回答

问题3:这次在舟山拍摄后,还有哪些内容让您感兴趣,甚至希望今后继续拍摄?

回答3:我们了解到,舟山海域的古代沉船数量众多,水下文物丰富,已成为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证据。这些留存在水下的人文历史,都非常吸引我们,因此期待之后能够拍摄这些内容。

怀国际视野(9分)
小舟在网上搜到了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如下资料,请你参与探究,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破纪录的“中国建造”】

沙漠起新城,中国企业发挥重要作用。承办本届世界杯半决赛、决赛等重要比赛的卢塞尔体育场是卢塞尔新城的核心建筑物,由中国铁建以设计施工总承包身份参与建设。

建设卡塔尔的“鸟巢”有多难?从卢塞尔体育场拿下多个“世界之最”便可见一斑:全球最大跨度双层交叉索网屋面单体建筑,屋面索网结构跨度达274米;全球规模最大世界杯主场馆,可容纳9.2万人同时观看,比北京的“鸟巢”还多1000人……

想摘得“全球规模最大世界杯主场馆”的称号可不容易。“增加体育场容纳人数,不仅仅是单纯增加座椅,还要考虑看台高度、坡度,以便让所有观众享受最佳观赛视野。”卢塞尔体育场中方总工程师李白说,早在球场建设之初,他就带领团队通过建模进行一遍遍的模拟、测算,最终提交了一套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案,让体育场的建设充分体现出“中国智慧”。

【材料二: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

在卡塔尔世界杯上,从决赛场馆、供水供电设施,到各国官员、媒体、球迷乘坐的客车,再到卡塔尔随处可见的球迷周边产品,中国制造的身影无处不在。置身于凭空而起的卢塞尔新城里,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仿佛世界杯在中国举办的错觉。

接送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球迷的1500辆大巴,来自中国宇通代表当代最高技术水平的纯电大巴就占888辆。

让开放球场和球员村保持清凉的空调系统,有4万台来自格力。

很多进球的特写镜头,以及大多数中远景会出现诸多的方块字。“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容声冰箱,国货之光”“vivo X90 专业影像旗舰”“蒙牛”等。

中国元素--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制造”的元素一一几乎无所不在。

【材料三:受到热捧的“中国文化”】

2022年10月19日,来自中国四川的大熊猫“京京”和“四海”乘专机抵达多哈,这是大熊猫首次旅居中东地区。世界杯开幕前夕,“京京”和“四海”正式与公众见面。记者来到豪尔熊猫馆时,“京京”正悠闲地靠在木头旁咀嚼着竹子,“四海”骑在树杈上玩耍,它们在自己专属的生活区开启了新生活。

世界杯期间,很多球迷提前订好票,来大熊猫馆转一圈。不少当地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来看大熊猫。“大熊猫太可爱了,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到大熊猫的故乡看看。”来自约旦的小朋友欧贝德说。他的父亲穆罕默德告诉记者,欧贝德从小就喜欢大熊猫,经常看大熊猫相关的动漫。“因为喜欢大熊猫,他时不时问我一些关于中国的事情,我能感受到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共通之处。”

单脚颠球、换脚、背部停球、射门......在国际足联球迷节展区的蒙牛展台,来自山东临淄蹴鞠表演队的蹴鞠表演吸引不少球迷驻足。观看完蹴鞠表演,各国球迷换上蹴鞠服装,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选自《中国网》《人民日报》,有删改)

享劳动时光(15分)
小文热爱劳动,读到了下面这篇散文,邀你参与赏析,回答问题。

又是一年插秧时

当滋溜溜的南风一阵一阵吹来,当温暖的阳光变得热烈起来,当炸膀郎子(一种鸟)声声催促:大嫂大嫂起,烧锅带淘米;还有布谷鸟的不断提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又是一年插秧的时节到来了。

②家住淮河岸边,属于平原地带,一年两种两收。插秧种稻,是一年农事的重头戏。

③插秧之前要经过选种、浸泡、下地、培苗、育秧这些环节,然后才能移栽插田,除了这些,事先还得套上牛把田块重新犁一遍,新翻的土块一行行站立,像古代武士身披的甲胄一般,闪着光泽,非常好看。将秧田打满水,把犁子卸掉,换成带长长锐齿的横耙耖田,一个个犁田人腰板挺直,威武地站在木耙上,手拿鞭杆,嘴里不断发出“噢哧”“噢哧”驱牛的声音,时不时地还用鞭梢向上抽出,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潇洒极了,简直就是田野里的指挥官,颇有将军风度。不多时,一整块田的泥土就被耙得稀松碎烂,面浆似的,这样,插秧人站在水田里,脚陷在泥巴糊糊里,舒服的感觉从脚掌心一直传遍全身,受用得很。

④实际上,在男劳力犁田耙地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主要是妇女老人孩子,他们也在另外的秧母地里拔秧苗,俗称罅秧。拔秧不用站在水田里,相反有特别的坐具,一个木板子上钉一个长木橛子,插在水田里,人坐在木板子上像坐在板凳上一样,稳稳当当。由于木板子被经年累月磨得光滑,稍不注意,“哧溜”一下,整个屁股滑坐在水田里,这时,拔秧的男女老少就停下来起哄说笑,臊得裤子弄湿的人赶紧提搂着裤子,猫着腰回去换,以免人们说他尿裤裆,一旦传开了去,那可就丢人了。

⑤将拔好的一把把秧苗一担担挑到已收拾好地块的田埂上,用手将秧把子甩出抛物线形,均匀地扔进大田小地里,明晃晃的水田便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和生机,顿时撩起了人们下田插秧的冲动。

⑥根据地块形状,人们往往隔四五尺远就用一条长尼龙线确定在两端田埂上,然后贴着这条线插上秧苗,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打秧线”,打秧线的活主要由我们小孩子来完成,把线两端的树棍往田埂上一插,线绷紧扯直,顺着线从两端开始插,人往中间一会师,一条秧线就完成了,一块地里的很多条秧线打好,就等于把秧田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小格子、小框框,然后大人们只需将这些格框空白填满就可以了。

⑦可别就此以为插秧有多么简单,这里面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譬如说,插深了容易窝根烂根,浅了,吸不住泥土,被水波一漾,就会打漂,事后还得下田补苗,所以拿捏只能靠经验凭感觉了。

⑧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插秧快的人往往双手共用、手指互动,左手分秧、掭秧,右手取秧、插秧,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插秧人的站姿也有要求:不偏不倚站中间,牢记行规守分寸,无需左顾或右盼,正直全凭双脚稳。顺口溜的意思就是说,人站两条秧线中间,顾及两边,弯腰站稳,不用分心。插秧人都是以退为进,边插边退,直到田埂。

⑨插秧人在旷野,空气清新,环境优秀。远山隐隐,溪水淙淙,鸟雀脆鸣,虫儿呢喃,青蛙聒噪,牛儿哞哞,谁家的鸭子在不远的沟塘里玩耍,有时屁股和腿朝上,头插淤泥里搜索捕捉田螺泥鳅、小鱼小虾;鸡们也来凑热闹了,在插秧的田边,无需爪子挠,只需眼看清嘴瞄准就可以了,聪明的它们知道这时秧田边爬上了许多蠕蠕而动的蚯蚓,不撑个嗉子圆是不会停嘴的。吃长远腻味了,也想换换口味,不知哪个鸡叨了个小虫子掉头就跑,惹得其它几只鸡一窝蜂地跟着撵了上去......

⑩插秧的过程中还有小花絮。插着插着,不知谁喊了声“有蛇”,吓得胆小的人扔了秧把子就往田埂上跑,至于水蛭附腿吸血,也弄得那些很少下田的人大喊小叫,惊呼连连......

⑪我们小时候插秧时,有时还顺带在田边下逮黄鳝的竹筒,黄鳝一旦进去了,便有进无出,收获颇丰,喜滋滋地将黄鳝刺开、拍扁、切段、洗净,经过油炒烹炸,天赐美味,作为繁忙劳动的犒赏。那时鱼多,放水进田时,鱼有时也能进秧田,于是秧田逮鱼又成了一个快乐的小插曲。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你还能在父亲犁田时捡到甲鱼蛋、插秧时脚踩到深钻泥土的甲鱼。

⑫一晃好多年过去了,很多记忆都模糊了,可小时候插秧的情景我却始终难以忘怀。

⑬鞭打水响,农事正忙,又是一年插秧时,我下定决心,放下牵绊,去广袤的田野上书写那绿色的诗行······

赏古典诗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小舟请你共赏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14分)
阅传世经典(4分)
书精彩生活(55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