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5-02-16
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美学是艺术理论的跨学科讨论,几乎等于“艺术哲学”。哲学有很多学派,也有很多传统,在讨论艺术时各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有“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分析美学”等,也有“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美学”就是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艺术的哲学思考。

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学问。符号学并不是“舶来品”或“西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符号学大国。《周易》是全世界第一个试图解释世界任何变化的一套符号体系;先秦诸子都研究社会中的意义活动,只是名家和墨家用力更深;汉代的阴阳五行哲学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南北朝与隋唐佛教开始繁荣,佛理(尤其是因明学、唯识学、禅学)中符号思想非常丰富,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这些富厚的意义理论遗产,使得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讨论符号美学呢?因为符号学的目标与当代艺术学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契合。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都必须由可感知的符号来承载、传播、解释。用符号学研究艺术,就是追问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艺术处理意义有什么共同规律。

给予艺术的意义最重要地位的或许是黑格尔。他的《美学》第二卷,开场标题就是“(艺术)象征作为符号”,所谓“象征性”就是特殊的符号品质。这也是当今艺术发展提出的最迫切问题:艺术有什么意义?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繁荣,艺术家的创新越来越引人注目,大量新的艺术样式出现。艺术实践不断突破自身,给艺术研究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有学者提出艺术研究的“后符号学”甚至“反符号学”,目的是处理艺术文本中大量混乱、非理性、不可说的部分。事实上,这两种提法只是扩展了符号学艺术研究的范围,使之适应后现代文化的实践。

当代文化迫切需要新的美学的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在当代社会潮水般溢出,无孔不入地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用商品别出心裁的包装与广告上、在私人与公共设施争奇斗艳的装修上、在建筑的多姿多彩上、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在节庆与其他仪式眼花缭乱的装饰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胜地的策划与推广上……艺术化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商品)几乎无处不在。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为什么需要艺术呢?因为当今的经济活动,很少有不依靠“艺术”增光添彩的,很少有活动不以“艺术”作为竞争的砝码。“艺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增添生活意义,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遮掩。这也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上文讨论的“艺术”。

出现这个局面,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或许都是。那么它还是一个符号美学问题吗?答案为更应当是。因为符号学本来就是注视社会文化的,只有用符号美学的意义发生与阐释理论,才能仔细分析艺术意义渗入社会的具体途径。

(摘编自赵毅衡《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节选)

茨威格

随着逃亡者最后一辆车驶出城,巨大的城门隆隆地关上了。

天上的月光虽然微弱暗淡,却映得无数飘飞的雪花泛起晶莹的银光,雪花不是躲进衣襟里,便是绕着喘粗气的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飞舞,还要惹得那吃力地从厚厚的积雪中犁出道路的车轮吱呀作响。

第一辆车停下来了。

其他的车也随着停下来。人们光着头从游动的帐篷里探出去,看停车的究竟。族长在前面下了车,于是大家纷纷下车,他们明白为什么停了下来。

这里白茫茫一片,平滑如镜,颇似结了冰的海面。只是标界树偶尔标示出几处均匀的、小小的突起。那下面是他们的亲人,他们被驱逐到这里,寂寥孤独有如整个民族,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寻到了安宁的永恒之床。

沉沉的静寂,打破这静寂的只有轻轻的啜泣声。

热泪从饱经风霜的、冻僵的脸上滚落下来,在雪中凝结成亮闪闪的冰滴。但启程的时间到了,不容耽搁。

他们又爬进车里,紧紧挤在一起,在车外他们并没觉得寒气刺骨,如今严寒又一次潜入他们的身子,冻得他们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他们的目光隐在车厢的昏暗里,流露出不可名状的恐惧和无边无际的痛苦……马车在雪地里向前犁着宽宽的沟壑,众人的思绪却一路退回去,退回到他们渴望的地方,那“美好的地方”。

过子夜了。车子离小城越来越远,置身于广袤的平原上,平原沐浴在月光里,让晶莹的雪光罩上了一层飘垂的轻纱。强壮的马匹艰难地趟过厚厚的积雪,雪黏黏地沾在车轮上,车子晃晃悠悠,走得缓慢,几乎觉不出在向前移动,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停下来。

寒冷变得愈加凛冽,像冰冷的利刃切割着人的肢体,大家已经不太会动弹了。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风像一只伸向蒙难者的贪婪的手,使劲撕扯着帐篷顶,帐篷抖动个不停,人们只好用不听使唤的手紧紧攥着,免得让风吹跑。

风的歌声越来越大,吞噬了男人们祈祷着的低语声,他们冻得麻木的嘴唇每吐一个字都异常艰难。风的尖利呼啸隐没了茫然无措、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女人们的抽泣声,也隐没了孩子们淘气的哭声,寒冷使孩子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倦。

车轮叹息着碾过雪地。

最后一辆车上,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他在以悲哀、单调的语气讲述着那场巨大的灾难。他那有力的臂膀紧紧搂住勒亚少女般娇小的身躯,仿佛要保护她,不让她挨冻,不让她痛苦。勒亚感激地望着他,温馨的情话静静地流淌在杂乱的哀怨声和风声中,使两人忘却了死亡与危险……

车子猛地颠簸了一下,众人摇晃起来。车子停下来了。

透过呼啸的狂风,从前面的车上隐隐传来高嗓门的说话声,挥鞭子声和说个不停的急切的嘀咕声。大家下了车,顶着凛冽的风匆匆向前奔去,有匹马倒了,连带着把另一匹马也拽倒了。男人们围着马,想帮一把手,却使不上劲,因为风把他们吹得就像弱不禁风的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们眼花缭乱,手也冻僵了,没有一点力气,十个手指头就像并排立着的木桩。向远处望去,没有人烟,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怀着对自身浩瀚无垠的自负,隐没在雪色的点点微光之中,而狂风将他们的呼喊漫不经心地吞噬掉。

人们清醒了,他们再一次悲哀而全面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死神以可怖的新形象卷土重来,他们无助地站在一起,面对不可抗争、不可战胜的自然之力,面对严寒的难以抵御的利刃,他们不知所措。

狂风在他们耳边一遍遍地尖叫着: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他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

没有人大声说出这个想法,但众人的心思是一样的。他们尽量挪动僵硬的身体,笨拙地爬进车里,紧紧地靠在一起,等待死亡。

他们不再奢望有人来救他们。

他们依偎在一起,每个人都和自己最亲的人依偎着,为了能够死在一起。车外的狂风,他们永远的伴侣,在唱着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围着车马筑起一具巨大而晶莹的棺椁。

死神慢慢地临近了。冰冷刺骨的寒气侵入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有如一种毒素小心翼翼、又胜券在握地将身体一点一点地蚕食掉……

最后一辆车上鸦雀无声。约祖亚用冰冷的手指搂着未婚妻。她已经死了,可他浑然不觉……他在梦想……

他和她坐在香气袭人、暖融融的房间里,金烛台上的七根蜡烛烛光闪烁,众人又像昔日一样欢聚一堂。喜庆的气氛映现在笑盈盈的脸上,大家亲热地交谈和祈祷。早已作古的人们涌进门来,包括他过世的双亲,可他一点也不惊异。他们温柔地亲吻,说着体己话。身着褪色的传统服装和长袍的犹太人,越聚越多。英雄们也来了,有犹大玛喀比,还有别的英雄,他们坐下来,聊天,很快活。人越聚越多。房间里挤满了人,他看着眼前的人你来我往,不断变换,而且越变越快,眼睛直发酸,耳朵也让杂乱的喧闹声吵得嗡嗡作响。他的脉搏突突地跳,隆隆地响,变得热了,越来越热。

猛然间一切都沉寂下来,一切都完结了……

这时太阳升了起来,仍在飘落的雪花像钻石一样亮晶的。一夜之间平地而起的宽阔山丘上白雪皑皑,泛着宝石般的光泽。

这是明媚的阳光,几乎可称是初春的太阳突然照耀大地。的确,春天不再遥远,它会在不久的将来让一切绽出新绿,萌生嫩芽,也会从迷途的、被冻死的可怜的犹太人墓上揭去白色的亚麻布,这些犹太人一辈子都没拥有过春天……

(有删改)

注释:①《雪中》完成于1900年6月,描写了发生在中世纪的犹太悲剧。“鞭笞派”的迫害使得居住在波兰的犹太人不得不选择逃亡,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却又全族覆没。

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越王还于吴,置酒文台,群臣为乐。大夫种进祝酒,其辞曰:“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 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其言。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 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有删节)

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